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2025年船舶行业现状分析:完善现有船舶国际标准布局维度

  报告网网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船舶行业作为国际贸易和海洋开发的关键领域,正经历着快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预计到2025年,全球船舶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X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X%。国际标准化在推动船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国纷纷在智能船舶、安全环保等重点领域布局国际标准制定,以提升本国在全球船舶行业的竞争力。本文将深入探讨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现状与建议,旨在为我国船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船舶行业国际标准现状

  《2025-2030年全球与中国船舶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指出,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涵盖了船舶及其配套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船舶航行、近海结构物、游艇和小艇、海洋资源勘采与海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国际海事组织(IMO)作为联合国负责海上事务的专门机构,其制定的国际公约和法规具有强制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则是连接IMO与船舶工业界的桥梁,通过不断制修订船舶设计、建造的国际标准,指导国际航运业和造船界的工作。

  (一)ISO船舶国际标准现状

  ISO船舶行业相关技术委员会主要包括ISO/TC8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和ISO/TC188小艇技术委员会。ISO/TC8成立于1947年,是ISO中成立最早的技术委员会之一,主要负责远洋船舶、内陆船舶、近海装置等的设计、建造、构件、舾装件、设备、方法和技术以及海上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截至2022年8月,ISO/TC8共有26个P成员国和21个O成员国,下设10个分技术委员会,共发布399项国际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救生器具、照明、安全标识、推进装置、各类用水接口、各类软管、金属管道和阀件等多个方面。

  (二)IEC船舶国际标准现状

  IEC中与船舶相关的技术委员会主要有IEC/TC18船舶及移动式和固定式近海装置电气设备技术委员会和IEC/TC80海上导航与雷达通信设备及系统技术委员会。IEC/TC18成立于1927年,主要负责编制船舶及移动式和固定式近海装置的电气标准。截至2022年8月,IEC/TC18共有20个P成员国和13个O成员国,共发布51项国际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涉及船舶与近海移动及固定式单元用电缆的架设、性能、电缆结构、试验方法和绝缘材料等。IEC/TC80成立于1980年,主要负责编制电工、电气、电声、电光及数据处理技术的海上导航及无线电通信系统级设备标准。截至2022年8月,IEC/TC80共有18个P成员国和17个O成员国,共发布86项国际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涉及雷达、航海速度和距离测量设备、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电子图表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等方面。

  二、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重点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IMO公约规则的不断更新以及船舶新技术、新产品的涌现,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的重点和趋势也在发生变化。

  (一)关注船舶安全环保国际标准

  为了提高海上航运的安全性并减少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IMO近期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公约规则,如《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附则VI修正案、《国际气体燃料或低闪点燃料动力船舶安全规则》和《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等。针对这些新要求,ISO近期将重点关注船舶温室气体减排、船舶氮硫化物减排、LNG动力船、压载水控制、海洋环境影响评估、船用起重设备等方面的国际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

  (二)发展船舶智能船国际标准

  智能船是近年来国际海事规则制定活动中的焦点方向之一。德国率先在IMO推动开展“自主航行船舶国际公约适用性的梳理和评估”,各国正在开展相关研究以推动进一步讨论。欧洲方面,在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和国际海事无线电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成立了涵盖船东、通信导航设备厂商和服务供应商等的联合工作组,联合研制关于船载软件维护的工业标准。日本则高度关注智能船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其中的数据服务器、数据管理和标识、船 - 岸通信等,在上述领域提出2项国际标准并已成功立项。因此,ISO/TC8成立了WG10智能船工作组,旨在更好地开展智能船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推动并加快船舶智能化发展进程。

  (三)布局船舶极地领域国际标准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海冰加速融化,极地地区的油气和航道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不断提升,其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为了规范极地船舶操作及航行,IMO近年来共颁布3项国际公约及修正案,分别对极地船舶的构造、设计布置、设备、操作、培训、搜救与环保等各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针对上述公约及修正案的新要求,ISO近期重点关注极地冰区环境测量与预报,极地船舶结构设计、材料、系统设备低温防护与防冰除冰设计,甲板机械低温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以及推进系统、实船测试试验等领域,开展国际标准研究,支撑极地船舶设计建造和运营。

  三、我国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发展迅猛,已经成为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并将发挥巨大的影响力。

  (一)我国承担的船舶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

  我国在船舶国际标准化领域承担了多项重要工作。2000年,我国依托于舾装与甲板机械领域的技术优势,承担了ISO/TC8/SC4舾装与甲板机械分技术委员会主席和秘书处工作;2007年,与德国结对承担ISO/TC8秘书处工作;2010年,承担ISO/TC8副主席工作;2013年,建立ISO/TC8/SC13海洋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并承担主席和秘书处工作;2016年,承担ISO/TC8主席和秘书处工作。同时,我国还在ISO中承担大量工作组召集人的角色,如SC4/WG2甲板机械工作组召集人、SC4/WG6船用起重设备工作组召集人等。

  (二)我国主导编制的船舶国际标准

  截至2022年8月,由我国主导制修订并发布的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共81项,主导在研国际标准达39项。我国发布及在研国际标准主要集中在船舶舾装与甲板机械、船舶设计和船舶安全等领域,而在船舶管系机械、船舶导航、救生消防和近海联运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参与度仍不足。这些国际标准保证了船舶舾装和甲板机械、潜水器等相关产品的质量,为船舶噪声测量与隔振、水声测量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提高了产品作业的安全性。

  四、我国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发展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船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船舶国际标准化工作:

  (一)完善现有船舶国际标准布局维度

  以ISO/TC8为例,各分技术委员会现有已发布及在研国际标准分布存在差异。在标准总数方面,海上安全、管系机械、舾装与甲板机械、导航与船舶营运和船舶设计等领域标准数量较多,而海上环境保护、内河船、海陆联运和近海航运、大型游艇和海洋技术等领域标准较少。在研标准方面,海上安全、海上环境保护、舾装与甲板机械、导航与船舶营运、船舶设计和海洋技术领域在研标准较多,而内河船、海陆联运和近海航运等领域在研标准较少。我国下一步应以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船舶企业积极配合的形式,对上述标准缺失领域开展顶层规划研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同时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加大技术投入,对上述标准缺失领域及新工作领域着重开展国际标准制修订。

  (二)推进船舶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制定

  随着IMO公约的修订增补及新公约的发布,海上安全环保、智能船舶和极地船舶等成为工业界关注热点。对此,我国船舶行业应积极应对,在可替代燃料船、压载水控制、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智能船通信协议、网关技术、极地船结构设计和甲板机械低温环境适应性等领域,我国已开展相关研究,并且结合自主科研成果,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际标准,充分发挥我国优势技术,响应IMO规范要求与工业界需求。

  (三)积极承担船舶管理权职务

  船舶行业现状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船舶行业正在加大对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其关键配套设备的研发力度,向着“造船强国”目标发展。我国已于2016年承担了ISO/TC8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的主席和秘书处工作,建议后期借助在船用柴油机减排、大型游艇和船舶导航等领域的优势技术,争取承担如工作组召集人、联合秘书处等更多新的管理权职务。目前,我国已与韩国船舶设备研究所、日本船舶技术研究协会签署了三方国际标准化合作备忘录,我国船舶行业可在最大程度上争取韩国、日本的支持与合作。因此,在我国与韩国、日本不存在核心利益冲突的领域,如救生设备、管系等传统专业领域,建议积极借助中日韩合作联盟参与更多的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承担更多管理权。

  五、总结

  国际标准是建立全球共识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组织与船舶工业界衔接的重要桥梁。我国目前已成为船舶工业领域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域除传统的舾装与甲板机械、船舶设计外,开始向网络安全、极地及海洋环境影响评估等国际热点和前沿方向转移。未来,我国应持续完善现有船舶国际标准布局维度、有序推进船舶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积极承担船舶管理权职务,促进国内国际标准互联互通,强化标准化多边合作交流,推动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通过标准形式走出去。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船舶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船舶行业标签

宇博产业研究院

宇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5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