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网网讯,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2025年,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供应链韧性的重要途径。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数字金融的赋能,显著提升了供应链的协同创新能力、安全管控能力和结构优化能力。然而,技术创新力度不足、安全保障能力尚弱以及供给竞争加剧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本文将探讨我国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升供应链韧性的策略,助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内涵与重要性
《2023-2028年中国制造市场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评估报告》指出,供应链韧性是指供应链在遭受外部冲击后,能够快速恢复甚至超越原有状态的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Christopher和Peck在2004年提出。我国制造业供应链韧性分为准备、响应、恢复和成长四个阶段,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近年来,随着国际冲突频发和国内需求下行,制造业供应链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提升供应链韧性成为保障产业链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韧性的内在影响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数字金融的赋能,显著提升了供应链的韧性。具体而言,数字化策略和数字化能力的协同作用,推动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数字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提升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数据要素的赋能激发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供应链关系的韧性;数字金融则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缓解融资约束,进一步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通过这些方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还优化了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增强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制造业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供应链韧性提升带来了机遇,但我国制造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技术创新力度不足,尤其是在高端技术和关键材料供应方面,我国制造业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其次,安全保障能力尚弱,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不健全,网络与数据安全风险日益突出。此外,供给竞争加剧,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中高端制造业的外企向外转移风险增大,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面临诸多困难。
四、制造业提升供应链韧性的策略建议
制造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针对上述制约因素,制造业应从技术创新、风险控制和产业结构升级三个方面入手,提升供应链韧性。首先,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化科研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数字人才的培养,从而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其次,借助数字技术建立协同化的供应链风险识别和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提升供应链的安全管理水平。最后,利用数字化转型契机,推动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税费负担、引导企业向高端化发展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精益化。
五、总结
2025年,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关键。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数字金融的赋能,制造业在协同创新、安全管控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技术创新不足、安全保障能力弱以及供给竞争加剧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制造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供应链韧性,保障产业链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