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朱镕基总理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新的历史机遇使我们可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因此,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九五”以来,我区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首先,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通信服务能力有较大增强。预计到“九五”期末,全区通信业务总量达到50亿元,电信长途光缆干线达到3.7万公里;电话交换机250.7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8.5%;移动电话用户90万余户,移动电话普及率3.8%;上网用户近4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将达到81.3%。 其次,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信息化建设逐步展开。与国际互联网联接的教育网、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数据业务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联通网等几大网的区域节点均已进入我区。以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内蒙古科技网、内蒙古经济信息网的规模和性能有较大提高,网上信息资源日趋丰富。全区从事信息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已达2000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已开始在工农业生产、商贸服务业和科研、教育等领域推广应用。中国电子交易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开始在网上推行电子商贸工程。稀土、畜产品等特色专业网站初具规模。教育和科研网络已覆盖全区大部分高校、主要科研院所和学术机构。内蒙古大学校园网与区内其他大专院校实现了互联。 第三,软件产业和信息产品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九五”期间,我区自行研究开发了内蒙古公安系统“110”报警系统、人民银行自治区分行的金融管理系统(FMIS)、呼包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全区电信系统分组交换网计费系统等应用软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9年全区生产微机6万台,元器件5亿只。我区生产的石英晶体谐振器、发光二机管、薄膜电容等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全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工业增加值1.3亿元,出口创汇350万美元。
当前,我区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基础传输网络覆盖率、利用率急待提高。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三是企业和用户上网率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信息化的突出问题。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我区要把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跟踪发展,重点突破,加快应用、总体推进”的原则,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开发为重点,努力推进农牧业、工业、商贸服务业、科研、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主要奋斗目标是,建成与全国信息化总体水平相适应的、满足经济社会信息化需要的网络环境,力争使干线光缆传输网延伸至苏木乡镇,微波和卫星通信网覆盖全区;政府的信息化服务明显增强,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整个社会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形成一定规模;软件和远程教育以及信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力争到2005年,全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中等水平。 具体发展指标是: 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7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8%。 电信光缆总长度40189公里。 广电光缆总长度5400公里。 电信业务总量152亿元。 电话普及率17.5%,其中城市通话率29%、农村行政村通话率75%。 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87%。 数据网络用户达到360万人,数据多媒体用户达到210万户,上网用户普及率达到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