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油料自给率稳步提升 油脂库存整体处于低位
- 2021-02-04 16:12:53
- 油料
- 报告网
报告网2月4日讯,疫情危机下的油脂油料市场价格波动,国产油料自给率稳步提升,油脂库存整体处于低位。
我国油脂油料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油储备制度较为完善,食用油进口渠道多、来源广,供应有保障。随着春节临近,植物食用油价格居高不下引发关注。
目前,我国油料市场供给主要依靠进口。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国产油料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国产油料自给率,国产大豆、油菜籽、花生、葵花籽、亚麻籽等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受到资源和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制约,短期内我国油料播种面积难以大规模增加,仍需要通过进口补充余缺。
近年来,国产油料自给率稳步提升,增强了我国保障食用油安全的底气。我国推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2020年国产大豆播种面积1.48亿亩,产量1960万吨,连续5年实现“双增长”。油菜籽是我国第二大油料作物,2020年我国油菜籽产量1380万吨,同比增加32万吨。此外,我国还大力发展花生、葵花籽、亚麻籽、棉花籽、葡萄籽等油料作物,以及油棕、油橄榄、核桃、油桐等木本油料作物,国产油料供应稳定增加。
油料对外依存度过高是我国保障食用油安全的最大隐忧。疫情发生以来,虽然部分油脂油料主产国采取阶段性封锁措施带来影响,但国内应对措施有力,对我国油脂油料市场影响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全球油脂油料市场化程度较高,各国完全限制出口可能性较小;二是全球大豆产量再创新高,巴西大豆丰收在望,中美经贸关系有所缓和,我国进口美豆数量增加,大豆供应充足。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0/2021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9800万吨;三是我国食用油进口品种齐、渠道多、来源广,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棕榈油生产国供应充裕;四是国内食用油储备充裕,应急加工和物流运输等保障措施到位。
据监测,2021年1月至2月我国进口大豆到港1500万吨,明显高于上年同期的1351万吨。随着2月下旬巴西新季大豆将集中收获上市,3月巴西大豆到港量有望大幅增加。近期国内菜籽月均到港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我国进口大豆供应充裕,大豆库存储备充足,市场供应有保障。
预计2019/2020年度中国进口大豆量将达到9678.98万吨,同比增幅17%。因国庆、中秋双节备货需求,油厂尽量保持开机,近两周都维持大豆压榨总量为210万吨以上的超高水平。由于双节前备货,豆粕提货速度加快。虽然供应大幅增加,但是油厂豆粕库存继续减少。目前来看,现货和基差成交较清淡,油厂以执行前期合同为主。因巨量供应的共同预期,贸易商和下游企业并未出现跟涨抢购的局面。根据调研反馈情况,预计10月油厂将尽量保持满负荷开工,压榨量维持高水平。10月豆系将维持高供应,需求预期虽好,但是豆粕高库存仍将持续。
在国内油脂油料生产大涨之后,阿根廷的毛豆油出现少见的进口利润,中国买家陆续买入南美毛豆油。油厂压榨量居于高位,豆油产出量增加,叠加不少毛豆油到港,令豆油库存增加。不过,豆油未执行合同维持历年高位,菜油和棕榈油库存处于同期低位。整体来看,油脂库存偏低,从而支撑盘面价格。
据油料商情报告监测,500家生猪存栏从2月开始连续7个月持续增长,8月环比增幅为5.42%,同比增加23.31%。纳入调查的1000家养殖企业生猪存栏较7月底(1000家)增幅为4.80%;纳入调查的977家养殖企业母猪总存栏较7月底增幅为4.54%。虽然禽蛋养殖利润不佳,饲料用量有所下滑,但是饲料总体产量仍处于快速恢复期,今年同期产量已接近近年来高点。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国内油厂的豆粕库存仍存在压力,但是较前期明显好转。虽然库存压力拖累现货基差疲软,但是油厂10月的销售压力不大,下游需求恢复强劲,预计现货基差在10月底到11月初会开始走强。此外,市场远期供应存在不确定性,2—3月美豆成本高于巴西,采购巴西大豆担心到港延迟,采购美豆担心成本偏高,所以下游企业的接受度不高,这是一个潜在的变量。
当前,豆粕价格现货市场跟随美豆成本变化,美豆买盘积极,多头拥挤,存在回调风险,但是因为南美大豆供应的不确定性,央企和储备积极采购,外资、民营油厂买货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导致一旦盘面获利回吐,下方仍有持续性买盘,不会担心趋势性反转行情的发生。油脂方面,市场完全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多头成本的差异。
以上就是国产油料自给率稳步提升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油料相关信息尽在报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