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电子百强20年呈现八大特征

  自198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活动已历经2 0届。20年来,在行业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锐 意改革、开拓进取,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意识和自有品牌知名度 日益提高。通过积极推进大公司战略和企业国际化经营试点,进一步 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跨国经营加快发展,民族产业实 力不断增强,涌现出海尔、联想、TCL、海信、华为、中兴通讯等一 大批IT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形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

  一、收入取得新突破,大公司初步形成
  1.总体规模不断壮大。1987年第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销售规模1 16亿元,第10届突破1000亿元,第12届突破2000亿元,第18届突破50 00亿元,到第20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合计达到9643亿元,是 20年前的83倍,比第1届翻了6番多,年均增长率达到26.2%,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历届变化。

  2.入围标准持续提高。百强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促进电子信息百强 的入围规模底线不断提高。1987年第1届百强企业销售规模入围标准 为4000万元,第10届提高到2.8亿元,第18届突破10亿元,第20届则 升至14.7亿元,比20年前第1届增长了36倍。

  3.龙头企业迈上新台阶。20年前第1届百强企业第1名销售规模仅 有5.76亿元,10年前,长虹成为第1家突破百亿元大关的企业,1年前, 海尔首先迈上千亿元台阶,本届百强之首联想控股在取得IBM个人电 脑业务后营业收入一举达到1082亿元(约合133.5 亿美元),比第1届 百强企业第1名增长187倍。

  4.跨国公司群体初步形成。20年来,百强企业已成为我国本土电 子信息产业推进大公司战略的有效平台和培养跨国公司的成长基地。 第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超过5亿元的只有1家,第10届达到5 8家,其中33家企业超过10亿元,5家企业超过50亿元。到第20届,百 强企业营业收入跨入百亿元门槛的企业已达到22家,其中,超过1000 亿元的有2家,超过500亿元的有4家,集中度明显提高。

  二、竞争优胜劣汰,扶优扶强
  (一)退出又重新进入,体现优胜劣汰、扶优扶强
  20年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有进有退,每届更新率在15%左右, 也就是说,每年都有10-20 家企业新入围,这也意味着有同等数量的 企业被淘汰。

  熊猫集团(前身是南京无线电子厂)是一家以军工产品为主 的大型综合性电子企业,由于前期急于做大,盲目多元化,导致经营 形式混乱,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截止到1998年底熊猫集团负债近40 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80%,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1998年亏损4.9 5亿元,没有入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后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 下,在中央行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下,熊猫集团及时进 行了调整,改善了企业的资产结构;通过业务整合组建了六大核心企 业,企业的竞争力得以迅速提高,2000年重返电子信息百强企业。
 
  2001年康佳集团因彩电库存过多,产品降价处理,导致亏 损7亿元而退出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02年康佳确立产品差别化和最 低化成本策略;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研究开发,实行项目化、模 块化、标准化研发机制;强化企业管理,高端产品快速上量,低端产 品控制库存,一年内就扭亏为盈,重进百强企业。

  西湖电子集团(原杭州电视机厂)是最早入围百强的企业之 一(第1届列第9位),一直到第14届均榜上有名。2000年,由于其主要 产品彩电严重滞销,企业进入半停产状态。2001年4月,西湖电子集 团领导班子调整后,确定新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另一 方面加大研发投入;2002年,彩电产销量同比增长140%以上;销售收 入同比增长175%;出口额增长74.98%。2003年度重新入围电子信息百 强企业。

  退出后经过努力调整又重新进入百强的企业还有万利达、威海北 洋电器、烟台东方电子等。

  (二)机制灵活,注重创新,引领行业新潮流
  TCL、联想分别在1991年度和1992年度开始入围电子信息百强企 业。其中联想在1999年和2000年连续成为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1 名,经过几年整合尤其是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2006年又重返榜首。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1996年第10届开始进入电子信息百强排行榜, 此后名次逐年提高,已从10年前的第26位上升到目前的第5位,而且 多次成为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利润总额的第1名。

  海尔集团从2001年第15届进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当年位列第2 名,2003-2005 年连续三届蝉联第1名。

  三、注重研发投入,创新能力增强
  2005年,各级行业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支持 力度,信息产业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5年投 入500亿元支持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作为创新主体的百强企业,自主 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第20届百强企业 2005年研发经费投入356.3 亿元,比上届增长14.6%,比2000年增长1. 3倍,年平均增长19.2%,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 到3.72%,比2000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2005年,华为、海尔、中兴通讯、联想控股等骨干企业研发经费 投入都在10亿元以上,分别达到47.5亿元、45.7亿元、19.6亿元和15. 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倍左右,其中华为和中兴通讯五 年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海尔、 海信、北大方正、上海广电也在3%以上(如表3)。第20届电子信息百 强企业中,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的企业有23家,超过10% 的4家企业分别为东软集团(22.5%)、华为(10.1%)、九洲电器(10.5%) 和彩虹集团(10.4%)。

  百强企业一直在实践“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求:即“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 构的中心环节”,并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行业的典范。

  在知识产权方面,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百强企业以 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技术结构层次的提升。华为、中兴通讯等国内技 术领先型企业研发人员的比重都在40%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10% 左右。2000年百强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只有44家,2005年已达到90家, 其中80%有发明专利。而且在专利结构中,京东方科技集团、华为技 术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比重达到60%以上,中兴通讯在45%以上,联想 也接近1/3。

  为应对当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竞争和专利布局战 略,我国部分领先型企业也加快专利国际化步伐。2005年,华为、中 兴通讯申请的PCT专利分别居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第3和第9位,华为以2 49件PCT专利跃居全球第37位,首次超过老对手思科公司(212件,第4 4位),正努力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先锋。

  四、产品升级换代,带动产业调整
  (一)引导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
  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导产业的更替始终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 结构调整的变化特点和基调,20年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展经历了 三个主要阶段,具体如下:

  1.“命系彩电”和消费类电子唱主角时代(1987-1993年)。这个 阶段最大的特点是以彩电整机及相关配套件为代表的家电类企业占主 导地位,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而且是单一类型的国 有企业。

  2.计算机、通信等投资类产品拉动发展阶段(1993-2001年)。该 时期彩电企业仍具有雄厚实力,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IT企业发展 迅猛,联想、北大方正、华为等企业崭露头角,在1998年第12届电子 百强企业排序中计算机、通信设备类企业最多,电子百强前10名企业 中有4家是计算机类企业,联想从1999-2000 年连续两年位居百强企 业榜首,2001-2002 年通信类中国普天占据百强第1名。

  3.数字化及多元化时代(2002 年至今)。计算机、通信类、软件 等企业仍占主体,传统消费类电子企业开始转型。彩电、彩管等传统 家电行业面临挑战,集成电路、新型片式元器件等企业保持旺盛发展势头。

  此时,传统的家电、计算机企业也都开始生产手机,以手机为代 表的通信类企业占据百强重要位置。2003年以来,随着全球数字化技 术的发展,传统家电从模拟技术转向数字技术,家电产品向新型平板、 大屏幕、节能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家电、计算机及通信类企业 纷纷开始向数字化消费类电子转型。

  (二)带动区域结构调整,促进特色产业基地形成
  早在1986年,电子行业就提出发展规模经济、进行基地建设的策 略,20年来,以百强企业为重要载体的基地建设取得重要成就,作为 本土龙头企业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加快发展,其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 促进了中小企业向其周边聚集,企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形成了有一 定规模和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电子百强企业历届地区分布变化轨迹深刻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 业区域布局发展的状态。

  从第20届百强企业总部区域分布来看,珠三角有23家,营业收入 占百强企业总量的30.4%;环渤海地区有25家,营业收入占39.2%;长 三角有28家,营业收入占20.5%;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22家百强企 业全部分布在上述三个区域,其中,珠三角10家,环渤海地区7家, 长三角5家。但这些企业的产值却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西部,TCL先后 在内蒙、河南和四川建立生产基地,海尔扩大了在贵州、湖北等地的 布局。随着区域合作程度不断提升,百强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区域梯度 转移的重要力量,由此改善产业组织形态,优化了资源配置的效果,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特色基地、园区建设和区域协调 发展。

  (三)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国有经济发展为中方控股、国有、集体、 民营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

  目前,电子百强企业基本形成了以中方经济为主体,国有、集体、 股份制、合资、民营等类型经济互补的多元化格局。目前,电子百强 企业中有上市公司50多家,通过上市融资的渠道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 资本保障。

  五、百强成为体制改革实验基地
  (一)下放企业,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下放电子企业。按照当时国务院领导提出的 要求,从1985年初开始电子工业的改革集中于搞企业下放,到1986年 上半年,把陕西彩色显像管厂和无锡742厂以外的172个部属企业,全 部下放到中心城市。与此同时,部机关按照“企业放下去,行业管起 来”的目标也进行了调整,机关的职能开始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二是从工厂到公司大公司战略引导企业改制,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二)引导资产重组,调整企业结构
  进入“九五”以来,电子信息产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大了 调整与改革的力度,在实施资产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方面迈出了较大 的步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与调整。有些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企业内 部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兼并、破产重组和优化结构工作;二是区域内实 施资产重组与兼并联合;三是跨地区的兼并联合;四是同中国大陆以 外企业的兼并与合作,各地都把利用外部资本作为改善产业结构和产 品结构的途径,通过建立三资企业加快了电子工业的发展;五是不同 产业间交叉渗透;六是生产流通联手,产学研用联合。

  (三)通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带动企业做大做强    通过大工程、大项目带动的大企业很多。

  上世纪80年代彩电国产化项目带动了长虹、康佳等整机制 造企业和彩虹、大连大显、北京松下等配套企业。

  90年代的录像机工程、“908”、“909”工程、“金”字 系列工程、程控交换机工程、移动通信专项(5号文件)带动了中国华 录、“巨大中华”的崛起以及国产品牌手机的成长壮大。

  进入21世纪,国家继续加大对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的支持, 2000年出台的“18号文件”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我国本土企业也开始了进军TFT领域的步伐,走的是一条 合资或者收购的道路。京东方和上广电目前都在筹备 TFT - LCD 项 目。京东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境外收购———海外融资———国内 建设———带动配套”模式。上广电是合资、合作模式。京东方和上 广电模式开辟了利用外资新方式,通过“以内引外”,带动一批配套 企业跟进投资;通过资本运作手段获取市场资源和核心技术,完成了 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提高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国一些电子大公司开展了一系列跨国并购活动,在 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全球资源,借外部资源实现跨 越式发展。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 TFT - LCD 业务,TCL先后收购美国 高威达、德国施耐德、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以及阿尔卡特的手机业 务,联想经过种种努力收购了IBM的PC业务,实现了快速的成长壮大。

  (四)加快产权和经济类型多元化改革
  TCL以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不断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成 为电子百强企业甚至全国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的一面旗帜。 产权改革和公司激励机制的日益完善,促进了公司的快速发展。最能 说明问题的就是TCL和创维的发展速度超过长虹和康佳。TCL通过改革 先后超过长虹和康佳。在授权经营之前的1996年,TCL营业收入为长 虹的42.5%,康佳的75.5%;到1999年,TCL开始赶上长虹、康佳(为二 者的101.5%、100.7%),2005年,TCL营业收入已经是长虹的2.9倍, 康佳的4.5倍。

  六、利用两个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
  “走出去”的队伍不断扩大。1990年以前,我国电子百强 基本上都以国内市场为主,几乎没有对外出口,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 “科技兴贸”战略,建立了部际协调机制。通过“科技兴贸”战略和 企业国际化经营试点,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华 为、中兴通讯、TCL等企业相继获得国家政策性金融信贷,跨国经营 取得了新的进展。到2004年,电子百强企业中有产品或服务出口的企 业达到95家,有对外投资的企业为25家,在境外设有研发中心的企业 达到20家。
 
  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实现发展的转型。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应对当前国际产业节能、环保、安全的发展趋势,适应我国“十 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 目标,行业管理部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时俱进调整评价标准,引 导百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增强在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百强 企业率先垂范,通过自主创新,将经济效益和社会环保责任合二为一。 针对欧盟两条指令,海尔加强网络家电技术、废旧家电回收研究,目 前建立起国内第一家废旧家电回收示范基地;从2005年开始,康佳先 后对生产线进行了无铅化改造,创维则召集500多家国内供应商签订 “绿色供应链协定”,逐步推行零铅工程。上述举措已取得初步成效。

  产品出口结构升级,“走出去”层次不断提高。第20届百 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国外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在国 际化经营中,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从发 展中国家拓展到发达国家,从市场、资本国际化到知识产权国际化, 电子百强企业逐步取得了与一流跨国公司同场竞技的资格。

  七、合资合作影响深远
  从对电子百强企业20年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到三资企业 对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的发展所起的重大推动作用:

  一是早期兴办的三资企业,发展壮大为大公司。如深圳的华强、 康佳,福建的福日电子、厦华、厦新(已更名为夏新)等电子有限公司, 上世纪80年代初合资时,投资只有300万元左右,经过20年左右的有 效经营和双方的增资建设,现都已发展成为几亿乃至几十亿销售额的 国内著名大公司。

  二是有的合资企业投入大,起点高,建成投产后即成为在全国名 列前茅的大公司。如北京松下显像管、北京国际交换系统、南京华飞 彩色显示系统等一批在“八五”后期和九十年代建立的大型合资项目, 投资都在几千万乃至亿美元以上,建成投产后很快就进入电子百强企 业行列。

  三是以国内资本为主体的大公司,也借助外资求发展,扩大自己 的实力。如上广电股份公司,已开办合资企业25家(不包括与索尼洽 谈中的合资项目);南京熊猫集团,直接引进外资4227万美元,总投 资1.5亿美元,建立了南京爱立信通信、南京双强计算机、南京乐金 熊猫电器、南京夏普电子四个有限公司;1992年长城计算机集团列电 子百强企业第13名,1993年与IBM合资后,又重新进入电子百强企业 前10名之列。

  但也有一些企业被外资企业收购,如早期的苏州电视机厂,后来 改为苏州孔雀电器集团,后来又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合资,最后被卖掉。 北京国际交换系统公司(与西门子合资)、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在 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壮大,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资企业独资化加剧, 这些合资企业由中方控股转为外方控股。

  对于外资企业的作用与负面影响,我们要客观评价,从而根据实 际情况选择正确的路径。早期通过吸引外资的技术、资本和先进经验, 确实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引进如果没有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则长 此以往容易导致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从长期看会削弱本土企业的自主 创新能力。因此,要“吸引外资以做大产业,激励内资以做强企业”。

  八、中央地方共同推动发展
  从1985年初电子工业开始集中搞企业下放,到中央与地方建立大 企业热线和对话机制,各级行业管理部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 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推进联合,发展企业集团,建立规模经济和集约经营机制。早 在1979年2月,电子工业就提出推进联合的课题,并于1980年7月成立 了电子行业第一家联合公司—中国南京无线电公司(熊猫电子前身), 为电子行业发展联合提供了模式和经验。发展大公司就是实现资源优 化配置,改变当前重复分散格局,建立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是建立 独立自主的电子工业,提高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参与全球化和国 际竞争的基本措施。

  1986年1月电子工业做出了发展规模经济,进行基地建设的决策, 提出“要按照规模经济思想,走集约化的规模经济的道路,建设中国 的‘松下’、中国的‘IBM’,形成我国电子工业的主导力量”。此 后,各地区也建立了一批企业集团。集团公司的建立促进了生产要素 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扩大了经济规模,初步形成了以若干集团公 司和基地为核心,众多中小公司并存,互为补充,专业化生产与社会 配套相互结合的格局。

  2.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战略正式实施。1993年新电子工业部成立 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把上广电、长虹、彩虹、熊猫、联想、华 录六家公司列为部抓的大公司,予以重点支持;1994年下发了《电子 工业大公司实施方案》,提出了大公司的条件、模式、优惠政策。这 一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据1996年电子工业经济运行公报,部 重点抓的6家大公司总产值占全行业的12.3%,销售额占全行业的18%。

  3.与时俱进,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调整排序标准加强产业政策 引导。最早的电子百强企业排序称为电子百家企业活动,1986年末, 原电子部率先实现改革,下放了187家直属企业。为了探索改革与行 业管理的新路子,抓重点企业以引导和促进行业的发展,组织了电子 百家企业活动。1993年,中央正式实施大公司战略。为推进“大公司” 战略,1996年,“电子百家企业活动”更名为“电子百强企业活动”, 2001年度第15届又更名为“电子信息百强企业”。

  4.新世纪推进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本土跨国公司。2004年底, 信息产业部在征求各地方主管部门和企业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 《关于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战略的指导意见》,提出未来发 展大公司的指导思想、标准和条件,以及推进大公司发展的对策措施。 同年,信息产业部提出制造业与运营业联合“走出去”,开拓国际市 场,并就贸易、外汇、税收、通关、质检、海外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与 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利用部际协调工作机制,解决了企业急需解决的 各种问题。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电子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电子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