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中国金融信息化现状前景简析

  金融业的组织体系结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是以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金运用的信用机构。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充当信用中介,充当支付中介,进行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因此,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是真正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开发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储蓄银行、信托公司及其他专业银行、财务公司等。

  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通过对各类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此系统中处理的数据往往与一般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有很大差异。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中代表数据的电子符号往往对应着一定量的货币。

  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特点

  1. 及时性、有效性。由于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依托的是高新科技,因此能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各项资金融通服务。人们都知道,资金融通时间的长短意味着资金成本的高低,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缩短资金在途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充分发挥资金效益的有效手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高精度、高速度、高容量的最新技木设备作为物质基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不仅能实现本行业、本地区内的资金及时融通,而且能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瞬时间的资金融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信息瞬息万变,人们对信息传递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金融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建立了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就能实现全球金融信息的及时共享,能通过快速传递所得到的信息指导经营管理活动、支持经营者的决策。

  2. 准确性、可靠性。在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中,货币流变成了电子流,因此系统中电子数据的可靠就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一定量的货币的安全可靠。为确保金融业的信誉,必须使得所有数据的采集、录入、加工、处理、存储、传输全过程的安全可靠。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采用了自动化的处理方法,减少了人工干预,避免了由于各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不安全的可能。高精度的运算工具避免了人工计算所造成的差错,自动化的通信线路能快捷准确地确保信息顺利通畅地到达目的地,各种加密防伪技术也能避免各种干扰和破坏。

  3. 连续性、可扩性。所谓连续性可扩性是指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能保持以往所有传统业务向电脑化信息系统处理方式的顺利过渡,确保连续性,而且在必要时还能随时扩充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容量。

  金融业务有其特殊性,当以手工方式向计算机处理方式转换或从初级计算机系统向高级计算机系统转换时,都必须保持业务的连续性。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具有批量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的能力,能将以往所有的数据信息在短时间内移入计算机的数据文件中,确保业务能及时连续处理。

  计算机在金融业的应用促进了金融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一个有生命力的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不仅能适应现时业务的需要,满足现时客户的要求,更要有发展潜力,能适应业务发展变化的要求。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在软件上往往采用先进的结构化、模块化设计方法,使得功能上的扩充简便容易实现,在硬件上主机系统往往选择容量大、功能强、速度快的设备,使其处理能力有一定的冗余量以满足今后扩充的需要。

  4. 开放性、多功能性。金融业是面向广大客户的行业,其经营管理活动不仅涉及到金融业内部的活动情息,同时也受来自金融业外部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大量吸收来自方方面面的数据信息。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具有广泛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大量数据信息的能力,具有开放性,而且其系统开放性越强越能提供管理决策有用可靠的依据。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与以往传统处理方式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功能,不仅能处理传统方式所能处理的一切业务,而且能为客户办理各种新颖的业务如开办自助银行、证券的自动交易、资金的瞬时清算等;不仅能满足业务部门的要求,而且能为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并进一步为社会其他部门、政府部门等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帮助。

  5. 安全性和保密性。金融业所掌握的信息往往会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维护客户信息的安全保密是金融业的职责,因此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在做到开放性的同时又能保证客户信息的保密性。运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可以对客户信息资料进行各种加密处理,以确保信息的安全保密,维护金融业的信誉。

  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

  计算机进入中国银行业,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引进了苏联的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用以进行全国联行对帐表的工作。但是,中国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较晚,计算机在中国银行业的真正发展还是从70年代开始的。从70年代开始至今尽管只有二十多年的短短历程,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金融业电脑化信息系统已基本上接近了发达国家80年代中期的水平。,因此,中国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70年代,起步阶段。从70年代中国银行引进了第一套理光—8型(RICOH—8)主机系统开始,揭开了中国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发展的序幕,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效率高、准确性强、功能丰富的特点,对银行的部分手工业务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主要软件采用COBOL语言编写,实现了诸如对公业务、储蓄业务、联行对帐业务、编制会计报表等日常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尽管在当时只在某些地区的某几个分行着手试点,但试点的成功为后来的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处理方式也是采用脱机批处理的方式,解决了大量琐碎、重复的劳动。

  2. 80年代,推广应用阶段。80年代中国银行业相继引进了日本的M—150、美国IBM公司的436l、4381型主机系统,进一步在大中城市推广应用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各行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联网系统,实现了同城各专业银行自身间的活期储蓄通存通兑,基本实现了各专业行、各营业网点之间业务的联网处理。计算机已应用于银行门市业务、资金清算业务、金融计划统计业务、信贷管理等多项业务中。与此同时,1985年中国银行率先加入了SWIFT环球金融通信网络系统,为中国银行业电脑化信息系统同国际接轨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3. 90年代,完善提高阶段。90年代各大专业银行信息系统主机纷纷升级,如引进美国IBM公司的大型机ES9000系列主机,用以扩大业务处理范围、增强业务处理能力。1991年4月1日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上电子联行的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银行电脑化信息系统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各大银行除先后加入人民银行的电子联行系统外,在一些大中城市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自动化的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如同城跑盘清算系统、同城网络清算系统和同城清分机处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原来资金清算时间长、可靠性差的问题,使得资金清算在各地之间能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同时,继中国银行之后,其它各大专业银行也纷纷加入SWIFT系统成为其一员,使国际结算业务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上,除了银行业务的应用外,还开发应用了全国证券报价交易系统,使全国的证券交易形成了一个统一、公平、合理的市场,使计算机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网络系统愈加成熟完善,除了能处理传统的金融业务外,各行还纷纷推出了90年代国际上流行的新型的自助银行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周到的服务,实现了全方位、全开放式、多层次,符合国际惯例经营模式的新型的金融服务体系。由此可见,业务上的应用已基本达到了较为完善的阶段,但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仍在不断努力,开拓新的业务,并重视计算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不断提高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争取早日实现理想的决策支持系统。

  发达国家金融业信息化现状

  发达国家金融业早在5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并创新出了不少新的金融产品。从发达国家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其主要的特点是:使用面广、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

  1. 使用面广,设备先进,计算机应用于金融系统中最初主要用于记帐和编制报表,自从IBM公司的702型计算机首次引入银行界被安装在美国旧金山的美洲银行中以后,各类新颖的计算机设备便不断被引入到金融业中。从目前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所有银行都已用计算机在处理其所有的业务和管理,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选择质量优、性能佳、功能强的计算机作为其硬件资源。因此,世界级如IBM公司、UNISYS公司的计算机品牌往往是大银行、大系统选择的对象,一些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银行往往都建立了自己规模庞大的计算机中心,配有专职的技术人员,开发最新的适应银行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这些大银行往往每几年就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更新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积极大胆地采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随着银行自助式服务的兴起,各类自动服务设备如CD(Cash Dispenser)、ATM、POS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这些设备的普及不仅降低了银行的服务成本(其成本往往只是有人服务营业点的1/10),而且提供了非营业时间的服务,使银行的大众式服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 功能齐全,服务完善。发达国家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目前主要实现了三个层面的信息系统。第一,金融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以银行会计为依据的银行内部业务的处理,即技术先进且相互协调的柜台业务服务网络以及以银行经营管理为目标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这类系统功能齐全,不仅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而且大大加强了银行的管理决策科学化。第二,金融业之间的信息系统,随着各项业务之间交往的频繁,银行间的支票、汇票等转帐结算业务急剧上升,资金清算的及时、有效处理成为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发达国家银行间纷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以实现快速、安全的资金清算。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金转帐系统(FEDWIRE)、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简称日银系统)、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HIPS)、环球金融通信网(SWIFT)等。这些系统的建立既降低了交易成本,又加快了交易速度,还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新的银行服务。第三,金融业与客户之间交付的信息系统,银行推出了面向大众的各类自动服务,建立了自动客户服务系统网络,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客户建立企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建立电话银行、家庭银行,通过各类终端为客户提供各类周详、多样的金融服务。客户则利用金融业提供的电子转帐系统完成各类金融业务(如存款、取款、转帐等)。这一信息系统的建立使银行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全天候、全开放式的完善的服务。

  3. 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电脑化信息系统已经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各银行及金融机构内部,各银行之间,各金融机构之间都已经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网络化、自动化。以支票为例,在美国支票是作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支付手段,对支票的处理往往有自动化的支票处理设备,通过它读取支票上信息(由磁墨水书写的数据字符)送入计算机进行联机处理,而且各类票据的结算处理也往往通过标准化、规格化的自动化票据清算所,由自动化票据清算系统自动处理完成票据的清算,使这些繁琐复杂的交易在瞬息之间就能完成,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缩短了各地间的距离,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外的贸易往来。在所有业务自动化处理过程中,由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因此安全就成了人们关心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网络信息系统中都建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有一个标准化的结帐规则体系,都有各类软、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机系统、通信系统的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的因素。

  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今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 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由于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标准化改造需要一段时间。

  2. 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的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3. 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4. 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中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耽耽,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中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那么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金融。

  5. 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数据集中以后,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而且,数据集中是实现各种新业务和新服务的前提基础。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讲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统出了问题,那全国的系统都将受到影响。

  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思路

  中国的金融信息化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起步晚,却发展迅猛”。但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相比,我们还停留在金融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而已,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不多。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信息化不是为了向客户提供一批简单的海量信息,而是要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客户的投资理财专家,为客户整合加工所有的信息,分析投资动态,推荐投资产品等。

  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

  1. 数据大集中。自90年代以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今,这种系统已经成为国外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的核心基础和最重要的竞争武器。国内的金融企业目前虽还未实现集中式管理,但中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通信网络,金融企业主机和服务器的处理容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数据大集中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正以大机集中工程为龙头,提高技术的集成程度,完善工商银行的技术支撑体系,把目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36个计算中心合并为南北两大数据中心,集中处理全行的各项业务。同时完成海外分行集中式数据中心的建设,实行海外分行业务的集约化处理,充分发挥全行国内外业务的整体优势。

  2. 建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大集中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就自然提上日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仓库建成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能够形成以客户管理为框架的成本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金融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数据仓库可以为各级金融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强大的可信赖的支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3. 为金融业搭建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为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综合经营。现在商业银行领域,如投资、证券、代理保险、信用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箱服务等等,都已在金融市场上积极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令人看好。

  4. 加强对信息安全防范。尽管公众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犯罪的增加,安全防护能力差,信息基础严重依赖国外,设备缺乏安全检测等等信息安全方面由来已久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的安全研究,完善内控管理机制,确保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安全,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水平已是国内各大银行面临的共同问题。

  5. 找到各金融企业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金融企业互联互通问题,更多的要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其实金融企业的目光应该放远,不应该只看到别人从自己的身上得到了什么,而应该看到企业间的联通为自己带来了什么,如一个银行的ATM机和自助网点的覆盖面毕竟有限,而银行再自己来建这些网点未必合算。而一旦实现了联通将给各方带来更多的好处。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金融信息化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金融信息化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