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猪肉价连续四周跌破盈亏警戒线

  2009年6月13日,新的数据让整个猪产业胆颤心惊:行业分析数据称,由于供应量增大以及需求减少,自2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已经连跌11周。

  肉价的连续走低已经让市场感受到恐惧。与居民消费低价猪肉笑逐颜开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猪肉产业链上,猪粮价格比(类似于投入产出比)逐渐拉大到警戒位置之下并继续下探。近期,由于猪粮价格比连续4周低于6:1的生产盈亏警戒线,猪产业全面告急。国家发改委于6月5日发布公告,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防止肉价过度下跌,遏制猪产业走向崩溃。

 无利可图的养猪业

  国家发改委公告称,5月底猪粮比为5 .87。而在养猪大省四川,上周猪肉价格与粮价之比降到4.99比1,远远低于盈亏平衡点。

  数据显示:2009年5月27日,中国内地平均生猪价格为9.59元/公斤,较1月初下跌29.5%,养猪产业已经无法获得利润。

  年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设定了6:1的猪粮比价的生产盈亏平衡点。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我国多年经验数据测算,当猪粮比价高于6:1时,养猪是盈利的;但低于这一比例则出现亏损。

  在猪肉收储方面,我国启动了政府收储和商业收储两条渠道。一些食品加工业将参与商业储备的行动中来。有企业表示,目前较低的猪肉价格,能够让生产经营的企业主动参与收储,未来形势趋好时再适时投放一部分进入市场。

  但是政策的愿望,遏制不住市场趔趄的步伐。

  市场的同步反应是:猪肉价格在6月10日开始微量上涨;至今天为止,猪粮比价已连续5周低于6∶1。分析者认为,政策框架下的收储计划,短时间无法立即遏制缩小猪粮价格比的巨大剪刀差,但可以给排队入市的成猪市场喘口气儿的机会,但不能奢望猪粮比迅速回升。

  国家此次行动,是根据2009年初国家实行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规定,当猪粮比低于6时,启动三级响应,增加政府冻肉储备的。

  据相关资料显示:今年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由1月的5010万头降至4月4922万头,占生猪存栏总量比例也由2月   的11.18%下降至4月的10.82%。但4922万头存栏量仍高于国家调控目标(能繁母猪存栏4100万头)。

  国家收储的实施,将稳定生猪养殖户心理,有效遏制“杀跌”现象。一个可以预测的缓和数据是,5月中旬后备母猪存栏量较2008年2月底减少13 .8%,预示09年下半年经后备母猪转化而成的能繁母猪数量也将趋于减少。

  业内人士认为:在连续十五个月下跌之后,2009年6月到10月将是猪价的谷底。

  供过于求的现实困境

  有说法认为,此次危机,外部因素为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倒闭和停产,使得大批农民工返乡从事门槛较低的养猪业。如湖北桑梓湖种猪场第一季度销售的3000多头种猪,有80%是小户购买。

  此外,国家宏观政策扶持生猪生产和一些地区刺激养殖的奖励政策导致了供应过剩。如2007年湖北省对100个万头猪场奖励1亿元。这种刺激发展,在周期性的表现上,给2009年的产业危机,积淀了动荡的基础。

  据国家农业部资料,2008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存栏达4.71亿头,同比增长9.40%,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175万头,同比增长22 .5%,母猪大幅度增长,现已到达生产最佳期,加之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对重大疫病的防控,使得生猪疫病大幅度减少,因此生产量大幅度增加,导致猪存栏增加,价格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宏观经济不乐观,部分企业运转不正常,企业裁员有所增加,居民购买力下降,食品安全导致消费谨慎。都是致使猪肉消费相对减少、促使危机的诱因。

  多头管理:信息失衡导致危机持续

  自2008年3月以来,全国猪价攀升至高峰后开始滑落。产能过剩的先兆之下,农业部和中国畜牧业协会曾经对养猪产业发出过预警警告,但是并没有引起各界太多的关注。

  事件的起因在上一轮猪肉价格风波结束之时:继在2007年我国猪产业发生“猪蓝耳病”,生猪有7000万头左右死亡后,巨大的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肉价暴涨,各路资本蜂拥进入养猪业,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在去年继续大力鼓励生猪养殖,据此很多新进资本甚至还没有采购猪仔就已经获得了巨额政府补贴,“大干快上”自然导致生猪供应迅速加大以至过剩。

  事实上,到了去年下半年生猪市场就已经出现了供应过剩的迹象。农业部也曾在去年9月发出预警,由于多部门管理、信息沟通不畅等因素,让预警失去了功用。

  这次猪肉价格长期演变至如此激烈的危机,再次将问题根源指向养猪产业的软肋———

  中国的养猪业一直处于分散和无序的状态,当价格上涨的时候,一窝蜂地加入到养猪的行列,直接的后果就是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而一旦价格下降,很多养殖户开始亏钱的时候,大家就开始杀掉种猪、割肉离场,从而导致新一轮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中国的养猪业一直没有走出大起大落恶性循环的怪圈,而重要根源就在于我国生猪养殖过于分散。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我国生猪规模养殖比例仅达到50%,而世界上生猪养殖发达国家的规模养殖比例高达80%以上,而这些国家就很少出现生猪价格暴涨暴跌的现象。

  “多头管理导致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预警机制不健全,从而使得相关的调控政策措施滞后。”北京的一位研究者认为。

  肉价过度下跌伤害整个行业

  这次猪肉价格持续下跌,散户和规模养殖均受到重创。但利益链上的三方,却在这次危机中,受害程度不同,甚至有获利的子行业。

  据匡算,在养猪链中,生猪养殖户人均收入270元左右(未考虑疫情、饲料价格和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生猪收购中间商(猪贩)的人均月收入4000元左右;猪肉零售商(肉贩)的人均月收入3100元左右。在生猪产业的这个利益链条上,身处最底端的养殖户是最小的获利群体,而产业链后续环节的收入可以基本保障。

  猪肉加工业有可能得到好处。如证券分析师认为,双汇大量库存低价原料肉有助维持较低成本,公司业绩增速可能超预期。

  价格下行对于下游的肉制品企业和消费者来说,是确实的“利好”,但对于生猪养殖企业而言,进而会影响补栏的积极性,给后期生猪市场的供应带来隐忧。统计显示,仔猪价格自3月份以来已经开始出现下降,说明农户补栏积极性已经不高,对于后市供应或许会产生影响。

  “政府收储来得晚了一点。”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邓富江评价道。

  猪肉价格低走,对于消费者来说并非不需担忧:短期猪肉价格过低,必然会挫伤农民养猪积极性,猪肉高价迟早又会重演。“我们不希望自己的消费规律,和猪产业一样,一直不断地坐'过山车’。”有消费者这样反映。显然,一旦猪肉产业链条被逐利资本所控制,暴涨暴跌将是一种常态,最后受伤的仍是消费者。

 
  文章作者:乐乐猪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猪肉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猪肉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