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2008年焦炭市场形势预测分析

由于今年国内钢材市场上升走势强劲,在很大的程度上带动了铁矿石、煤、焦、生铁、废钢和铁合金以及耐材等原燃辅料价格也连续上涨,其中国内主要的冶金焦市场价格截至11月中旬累计比年初市场价格上涨了40%以上,这使国内钢厂降低焦比的努力显得更加微不足道,因为尽管今年前9各月国内重点钢铁企业的入炉焦比比上年同期降低了4.85KG,但同期冶金焦的价格却也累计上涨了400-450元/吨。除了给钢厂的生产成本和利润带来压力以外,国内焦炭的出口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出口焦炭价格走出了2006年的价格低谷开始迅速回升至2005年的价格水平;另一方面2008年出口焦炭又将遭到国内进一步的配额控制。展望2008年冶金焦市场形势,对钢厂而言不容乐观。

  一、国内焦炭价格增长迅猛,钢厂采购成本大幅度增加。预计2008年在钢市高位运行的态势下,焦炭价格将保持平稳略降的运行态势,但不会出现05年那样的大幅度下跌走势。一方面,国内粗钢增速进一步放缓,降低了焦炭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国家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控制政策逐渐收紧,对国内供应和出口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1、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字,今年前9个月国内大中型钢企累计冶金焦平均采购成本为1108元/吨,同比增长了21.61%。其中9月份单月平均冶金焦采购成本为1222元/吨,同比增长了26.99%,比年初数字上升了22.8%。冶金焦价格自2006年年初以来至今,基本保持了上涨的走势,华北地区唐山市场和华东地区上海市场2006年年度内累计涨幅分别在16.1%和5.7%,而在2007年前11个月中,上述两个市场的焦炭价格累计涨幅分别达到了41.6%和41.4%。焦炭价格在今年内加速上涨态势明显,主要得益于国内粗钢生产产量的迅速增长,9月份单月国内粗钢累计产量就达到了4271万吨,同比增长了17.5%。这个产量增速实际上是自今年4月份以来最快的产量增速。当然冶金焦价格的上涨还有其他的因素,炼焦煤价格也是价格上涨的动力因素之一。生产焦炭的原材料炼焦煤在中国属稀有煤种,中国目前是炼焦煤的净进口国,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今年前9个月,国内累计净进口炼焦煤20.3亿吨。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字,今年前9个月,国内大中型钢企的炼焦煤平均采购成本同比增加了53.33元/吨,增长7.95%。

  2、国内粗钢和焦炭产量年内累计同比增速均呈大幅度回落的趋势,但焦炭产量增速的下降幅度较粗钢增速降幅更为明显。

  国际钢协预测2008年全球钢材需求增长6.8%,国内2008年的也将有10%左右的增长速度。预计2007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4.8亿吨左右,比上年增长14%,2008年增长保持在10%左右;预计2007年焦炭产量将突破3亿吨,同比增长18%,2008年焦炭产量将达到3.5亿吨。截至今年前10个月,国内粗钢产量累计为3.63亿吨,同比增长17.6%,其中年初增速26.08%,9月增速为17.5%;同期焦炭累计产量为2.42亿吨,同比增长了19.4%,其中年初增速25%,9月增速为15.7%,10月分为12.3%。焦炭产量增速的降低,与国家的有关宏观调控措施有直接的关系。

  (1)、焦炭产量增速的大幅度回落,国家的调控措施起了主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国内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但也遇到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保问题。焦炭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很大,而国内生产工艺以高炉炼铁的长流程为主,决定了国内钢厂对焦炭的需求量难以下降。并且由于发达国家限制本区域焦炭生产,依靠进口包括中国在内的焦炭以满足需求。由于日益临近奥运会开幕,国内生态环境形势愈发凸显,尽管《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减排的情况下,但中国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自愿提出到2010年底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20%和10%。因此预计2008年国家针对焦炭行业的调控措施力度还会有所加强。

  (2)、华北地区的焦炭产量比重虽有所增长,但增量比重却明显降低。主要焦炭产地山西地区产量增速大幅度的回落,05年前10个月,山西地区焦炭产量增速在25.6%,06年同期降低为21.3%,至07年再降至16.3%。2006年1-10月华北地区的焦炭累计增量比重为54.4%,而今年同期增量比重为52.7%,增量比重较上年同期降低了1.7个百分点。04-05年均在50%左右。山东和河南地区焦炭增量很大,今年前10个月产量增长分别为20.5%和28.6%,增量比分别为9.4%和8.6%,分别比上年同期累计增长了1.9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

  二、出口焦炭价格回升明显,但出口企业面临强大的压力。

  1、今年前9个月,国内累计出口焦炭1173万吨,比上年同期多出口103万吨,同比增长了9.6%。9月份平均出口价格比年初累计上升了77美元/吨。另据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数据显示,1-10月中国出口煤4326万吨,同比减少17.6%;出口焦炭及半焦炭1315万吨,同比增长9.4%。

  (1)、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使中国承接了欧洲、亚洲和北美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排放产业,炼焦业在欧洲特别是欧洲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没有了,但欧盟每年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焦炭,2006年中国出口焦炭1450万吨,其中欧洲地区就占了31%,主要采购国包括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荷兰、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亚洲地区的日本和北美地区的美国每年也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焦炭,他们进口中国焦炭分别占中国全部出口量的16%和17%。上述地区对中国焦炭有所依赖。从商务部2007年出口配额的发放来看,截至7月1日共发放了两批焦炭出口配额,其中第一批980万吨,第二批235万吨,外资企业获得114.2万吨,共计1329.2万吨,接近2005、2006年1400万吨的总配额量。由于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国家显然已经改变了鼓励焦炭出口的政策,从2006年底开始对焦炭开征5%的出口关税,到今年5月21日将焦炭出口关税提高10个百分点至15%,都是这一思路的体现。目前看来这一思路将在2008年得到延续。商务部11月初公布的2008年焦炭出口配额申报条件,进一步提高了焦炭出口企业配额申报的门槛。在出台的《2008年焦炭出口配额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中,对申请来年焦炭出口配额企业的资质作出了新规定,这显然符合焦炭等资源性产品应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国家政策倾向。商务部明确表示,提高焦炭的出口门槛,有助于提高企业出口经营集中度,同时减少出口企业数量。商务部规定简要变动如下:

  ①申请出口配额的焦炭生产企业:

  A、必须符合《焦化行业准入条件》,以国家发改委公告的企业名单为准;

  B、2006年焦炭出口供货数量在25万吨上,或近3年(2004~2006年)年均焦炭出口量在20万吨以上;

  C、产品质量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并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②申请焦炭出口配额的流通企业:

  A、必须满足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

  B、近3年(2004~2006年)年均焦炭出口量在20万吨以上,或具有内贸经营范围,且2004~2006年年均出口供货在40万吨以上。

  同时,新的出口资质规定,凡2007年1月1日以后注册登记的企业,其所属或关联企业间的焦炭出口业绩合并将不予认定。

  从上述政策观察,商务部对申报焦炭出口配额的企业资质要求不断提高,显示国家通过贸易政策影响国内焦炭等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意图。

  (2)、出口流向发生较大的变化,出口欧洲地区的焦炭呈下降的趋势,而出口亚洲地区的焦炭比重大幅度增加。从2002年-2006年的出口情况分析,在2002年的时候,欧洲地区进口中国焦炭占中国出口量的36%,此后这个比例逐年减少,至2006年已经降为31%,出口数量是自2002年以来第二低的数字。出口亚洲地区的焦炭数量变化也是如此。只有北美地区是大幅度增长的。今年出口情况有所变化,前9个月出口亚洲地区的焦炭总量已经就达到了515万吨,基本上与05年和06年全年的出口量水平相当。在全年出口焦炭总量大致不变的前提下,出口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的焦炭数量几乎肯定会明显少于去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欧洲一方面对中国减排和大量出口焦炭不满,另一方面却不能明显降低自身对中国焦炭的依赖。

  2、出口焦炭的平均价格持续回升,今年前9个月平均价格已经回升至05年平均价格水平。由于预计2008年出口焦炭配额大致同2007年相当,因此预计出口价格不大会出现大幅度下降。

  实际上焦炭出口平均价格自05年下半年大幅度下跌以来,在2006年就已经止跌回升了,2006年年内最大涨幅曾经达到过33美元/吨。进入2007年以来更是逐月环比上涨,在涨幅最大的第三季度平均价格达到了203美元/吨,比上年同期144美元/吨,累计上涨了近60美元/吨。国内出口焦炭价格自05年-06年的下降趋势后,在07年内开始逐月上升,至9月份国内出口焦炭产品的单月金额达到了3.33亿美元,出口焦炭146.8万吨,折合平均出口价格为227美元/吨,比年初价格高77美元/吨;1-9月平均价格为183美元/吨,比06年全年平均水平高45美元/吨,而与05年年平均水平持平。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焦炭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焦炭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