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连接世界的纽带,沟通各方的平台

2007年10月19~20日,NetEvents 2007亚太媒体高峰论坛在香港举行。来自亚太各国的30多家行业媒体和主要来自欧美的一些重要IT厂商,共聚一堂,畅所欲言,就多项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通过这次会议,与会各方不仅增进了了解,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也为以后可能的进一步合作建立了关系,打下了基础。笔者受邀参加了此次峰会,感受到了峰会的开放、务实、热烈和成效,可说是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一、精心搭建,独运匠心

NetEvents 亚太媒体峰会的意图很明显,即旨在搭建电信和网络厂商同亚太地区行业主流媒体的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媒体可以发现热点,挖掘新闻,增强对技术、市场的理解和认识,牢牢把握整个行业发展的脉搏;IT厂商,尤其是一些规模虽小,但实力不弱,尚未完全显露头角的企业,借助媒体这个行业最活跃的角色,亦可获取信息,扩大影响,为未来市场的开拓做前导工作。

基于这样的考虑和思路,会议组织者对各方面的人员结构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安排。首先从来自各国和地区的媒体来说,从数量和组成上似乎即可窥探出不同市场的热度和量级,当然也可以感觉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交流的开放性和支持度。媒体种类的选择上,更是覆盖了计算机、网络、传统电信和大众科学媒体,不仅有月刊、周报、日报,还有网站,体现了不同的特点和层次。参会企业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不仅有提供跨国网络服务的大家BT,横跨欧美的通信业界巨擘阿朗,也有ConSentry、iometrix、Packeteer、Redback Networks、TippingPoint等在城域以太网、NGN,特别是在网络管理、通信安全、流量优化方面的专家。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角色外,MEF(Metro Ethernet Forum)和MSF(MultiService Forum)两个论坛也现身峰会,同时也看到了BDA、IDC和Yankee这些全球著名研究、资讯和顾问公司的身影。身后蕴藏着数百家企业的论坛的参与,不仅给峰会带来了行业最新的讯息和动向,也极大地扩大了峰会的影响;而在行业内底蕴深厚、联络广泛、见多识广、玲珑八面的世界级咨询顾问公司的到来,也不仅带来了自己最新的观点和见解,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得峰会的整个议程和进度活跃流畅,一气呵成,显示了会议组织者在参会机构和人员安排上的周到、匠心和深意。

二、掐分计秒,简洁高效

NetEvents 2007亚太媒体峰会在香港岛正对着湾仔码头的君悦大酒店举行。由于是初次到香港,加之会议日程紧凑,很难对香港有一个较全面完整的认识。但晚上在湾仔区一带短暂的流连,却充分感受到了香港交通的流畅、规范和迅捷。特别是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时紧时缓提醒人们过马路的笛声,更让人不断体验着香港的动态和繁忙。在这样的环境中召开的会议,也就自然带有了这里的特点。

19、20日两天的会议,从19日早晨的7:20到20日的17:00,除了每天中间1个小时简单的午饭,被安排的满满当当。较长时间的晚饭,也着意将不同人员的位置进行调配,以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两天的会程从时间上分为2类4个板块。第一类是大会演讲,第二类是小组交流。大会演讲占了第一天上午的一个板块,下午和第二天上、下午的3个板块全都是小组交流。大会演讲按照不同的议题,时间从15min到30min不等,轮动迅速,时间不断地得到提醒和严格把关;一个人演讲完,立即有人上台采访,下面自由提问也同时开始,常常出现或步步紧逼,或幽默风趣,或观点激烈碰撞,或争辩妙语连珠的热烈场面。小组讨论是将30多家媒体分为4个组,各机构和厂商的代表以自己的演讲内容为基础,轮流到每个组同该组的各家媒体进行一个小时的讨论。这种“圆桌会议”式的交流,近距离,面对面,随意,放松,无拘无束,以笔记本电脑代替投影仪,附之以打印文本,极具创意性。每当轮换的铃铛摇响,大家尚你来我往,常常意犹未尽。从效果来看,会议组织者为小组讨论安排了3/4的时间,是聪明和有见地的举措。总的来说,这次会议绝对避免了常见的繁文缛节,松散拖沓的会议顽疾,时间安排紧凑合理,效率很高,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三、明星抢眼,热点瞩目

这次媒体峰会会程短,时间紧,但随着会议议程的一步步推进,却展现了丰富的内容、众多的热点,大会小会随时都会出现一些热烈的场面和小高潮。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的市场明星,得到了所有与会者的热议和追捧;而网管和安全所引发的话题,也热度不减,贯穿始终。

BDA中国总裁Duncan Clark先生在“ Opening presentation”中,以“Chindia’s Tech Landscape & Future Prospects”为题,从用户增长、市场发展和竞争、设备制造和软件开发等方面,对中国和印度两个市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对比,展示了未来若干年两个市场的巨大发展前景、发展中的问题和特点的变化,还对两国未来的角色转换和在3G发展上的异同进行了剖析。尤其是在中国3G发展问题上,Duncan Clark先生更是颇费笔墨,以一个“中国通”和西方学者的眼光,从行业重组猜想、各方利益之争、未来标准选择、国家利益和政府影响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观点虽未得到全面的响应,甚至引发后来的一系列热烈讨论,但对两国、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研究之深,了解之透彻,却很令人赏识,也反映了外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中国市场的价值。

美国Consentry公司总裁兼CTO Jeff Prince先生在“Keynote Presentation”中以“The Silicon Valley Phenomenon & the Rise of the Dragon”为题,也把亚太的市场发展焦点锁定在中国和印度。Jeff Prince先生基于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市场特点、制造业和软件业的发展水平、劳动力状况、政府的角色和作用、美国硅谷和这两个国家之间资金和人员的流动的变化,以及最近几年联合专利登记的情况等的统计和分析,认为以中印为代表的亚洲具有非常强大的发展动力,其快速的发展带动了全球,使全世界受益。随着中国和印度的不断发展,两个国家将逐步改变制造外包和软件外包的模式,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流入,不仅会改变企业家们的投资策略,还将改变其经营思路和运作模式。中国和印度将成为东方的硅谷。和Duncan Clark一样,Jeff Prince也用自己详尽的统计、深入的分析和缜密的推理,揭示了全球IT业发展的热点和希望所在,突出了中国和印度全球市场的明星地位,也为此次峰会的意义和目标定了“基调”,作了注脚。

接下来,各位演讲者都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做了精彩的发言。如Yankee 的Camille Mendler女士,讲了数据中心的外包;MEF的Nan Chen,讲了运营商级的城域以太网的发展及设备和服务的认证;MSF关注的是业务的融合和下一代网的演变。除此之外,像IDC的Tim Dillon、BDA的Kunal Bajaj,以及ConSentry、Packeteer、Redback、TippingPoint等机构或公司则主要在网络管理、流量控制和信息安全方面,阐述了各自的新理念、新思维、最新的软、硬件产品,以及营销计划和市场策略。如Packeteer的观点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面对对带宽越来越大的需求,目前业界总结出了网络管理4个提高速度的关键点:一是身份的辨别;二是以不同的政策可以使得不同的网络资源支持商业活动;三是使用不同的科技;四是利用现有的设备来应未来的问题。但是企业采用这样的技术就足够了么?企业需要更多的宽带吗?该公司的Alan Leong认为:面对需求的增长,像扩建高速公路那样去增加带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会发现,不管如何增加带宽,似乎总是堵塞。Packeteer为带宽所做的解决方案第一步就是看看网络内部发生的真实状况,分清哪些种类的信息占了多大的带宽,然后做出评估,并予以干预。

总得来说,网络管理和安全,谈的人最多,持续时间最长,讨论的也最热烈,成了热点中的热点。这反映出了业界对网络建设的思考和认识上的升华,这种思考也许会使网络发展和管理将会更科学、更合理、更精细化,也更高效经济。

NetEvents 2007亚太媒体峰会已圆满结束。笔者在充分感受收获喜悦的同时,也有一些自己个人的思考、想法和不成熟的建议。

首先,大会在议程和时间分配上应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但议题多、内容杂、轮动快,尤其是涉及很多很细节的技术问题,即便对于接触面较宽泛的媒体工作者来说,也显得紧张。

其次,峰会在第一板块的大会期间,安排了同传,小会上也有一些解决沟通的辅助办法,但还略嫌不够。原因是媒体方面除了澳洲的澳大利亚,亚洲地区除了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虽然能看出,大家都受到良好的英语语言教育,但实战水平还比较弱,多少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除了大家进一步在技术和语言方面不断充实自己外,每次会议前与会者如果能更早更多地获得会议的资料料,尽早熟悉内容,可以部分弥补以上两方面的不足,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另外,笔者感到媒体峰会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厂家和媒体之间的牵手也很有创意。但会程毕竟太短暂,局限性较大。如果NetEvents能在休会的漫长时间内,建立松散、灵动的常设平台,在厂家和媒体之间牵线搭桥,也许会在信息沟通、产品推介、市场营销等方面,获得多赢的效果。

笔者相信,经过多方的不断努力和精诚合作,NetEvents的媒体峰会会越办越好。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世界纽带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世界纽带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