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2004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4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开局良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经济恢复和增长行列。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 
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占全年预期目标2.6万亿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金融机构“短存长贷”现象隐含的系统性风险也应给予关注。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3.3万亿元,增长19.6%。人民银行基础货币余额为5.0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788亿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平均为4.28%,比上年同期低0.84个百分点。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4398亿美元,比去年底增加365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8.2771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我的操盘助理,帐户盈亏精确把握… ) 

    2004年一季度,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人民银行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对货币信贷总量及结构进行调控,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同时抓紧金融调控制度性建设:一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放出的流动性。二是普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四是建立再贷款浮息制度,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将各档次再贷款利率上浮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上浮0.27个百分点。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六是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七是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发展,加强货币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八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总体看,2003年以来采取的调控措施取得了成效,并正在发挥作用。在充分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信贷投放增长偏快。 

    2004年我国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为经济增长率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值得注意的是,GDP增长和CPI涨幅在二季度会保持比较高的水平,下半年将有所回落。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受基期因素的影响,2003年二季度受“非典”影响GDP增长仅6.7%,因此,2004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会比较高。考虑翘尾因素、季节因素,预计同比CPI在4月以后会有所爬升,第三季度开始回落。二是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有一个传导过程,2003年以来采取的政策措施,其效应会在2004年下半年更明显地显现出来。 

    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牢固树立并坚决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预计年初确定的货币信贷调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即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在2.6万亿元左右。下一阶段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要防止急刹车,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一是适当收紧金融体系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二是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是加强结构调整,防止“一刀切”;四是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五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六是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工作,推动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今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但经济运行中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等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外汇流入继续增加,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金融调控任务艰巨。 

    一、货币供应量仍在高位运行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一季度累计回笼现金449亿元,同比多回笼277亿元。 

    二、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多增,期限匹配问题值得关注 

    一季度,金融机构(含外资,下同)本外币贷款增加9131亿元,同比多增596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51亿元,同比多增247亿元;外汇贷款增加94亿美元,同比多增42亿美元。 

    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7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个百分点;外汇贷款余额1402亿美元,同比增长29.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以来,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3月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已达40%,比1997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与此相反,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中定期存款比重不断下降。期限匹配问题应该给予关注。 

    三、各项存款增加较多,企业存款快速增长 

    一季度,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增加1.23万亿元,同比多增1087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25万亿元,同比多增1128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加8246亿元,同比多增664亿元;人民币企业存款增加2003亿元,同比多增284亿元。 

    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居民储蓄余额为1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6.4%,企业存款余额7.93万亿元,同比增长20.7%。 

    四、基础货币净回笼,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 

    3月末,人民银行基础货币余额为5.0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788亿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平均为4.28%,比上年同期低0.8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3.75%,比上年同期低1.47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为4.75%,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股份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为6.33%,比上年同期高0.88个百分点。 

    五、市场利率基本平稳 

    自2002年2月21日降息后,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处于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31%;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89%。从3月25日起,人民银行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小幅上调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再贷款利率,其中20天以内再贷款利率为3.33%,上调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为3.24%,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协议存款(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利率略有上升。其中61个月期利率集中在3.6%-3.8%的区间,比年初提高0.2个百分点,37个月期利率集中在3.6%-3.7%的区间,比年初提高0.5个百分点。 

    境内外币贷款利率受国际市场利率影响有所下降。3月份,商业银行1年期大额美元(300万美元以上)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39%,比年初上升0.4个百分点;1年期美元贷款固定利率加权平均水平为2.44%,浮动利率加权平均水平为2.17%,比年初分别下降0.11和0.03个百分点。年初,香港同业市场利率一路下行,1月19日,各商业银行同步下调了境内小额港币存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由0.5%下调到0.1%,下降0.4个百分点。 

    六、人民币汇率稳定 

    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4398亿美元,比去年底增加365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8.2771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操作 

    2004年以来,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人民银行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对货币信贷总量及结构进行调控,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同时抓紧金融调控制度性建设。 

    一、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放出的流动性 

    今年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2916亿元,通过债券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全部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货币106亿元,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在完成对冲目标的同时,保持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平稳。一季度共发行28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4352亿元,其中3个月期1312.7亿元,6个月期1439.7亿元,1年期1599.6亿元。3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6154.5亿元。 

    二、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普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鉴于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日常性、短期性和灵活性的操作工具,对冲外汇占款持续刚性增长存在局限性,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金融机构将一次性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左右。目前,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2万多亿元,并持有3万多亿元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等资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商业银行仍可以保持正常的支付清算水平并具有平稳增加贷款的能力。 

    三、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资本充足率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是依据中国金融体制现状的一项专门制度设计。 

    四、建立再贷款浮息制度,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 

    为完善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提高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提高再贷款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贴现)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流动性再贷款)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申请流动性再贷款、办理再贴现统一按加点后的利率执行。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 

    2004年一季度,人民银行按月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针对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的情况,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提示,要求商业银行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理念,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贷款进度。根据国务院精神,人民银行于1月18日下发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贷款,建立健全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要产业的信贷风险预警控制制度。3月23日,人民银行召集各商业银行专门就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要求商业银行建立起依据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和资本金充足状况约束贷款规模的机制。 

    在控制信贷资金流向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方面的贷款支持。 

    六、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发展,加强货币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是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支持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品种创新,开办货币市场基金业务;二是加强同业拆借市场的信息披露管理,完成了同业拆借市场中57家证券公司2003年度主要财务信息的披露工作,同时在7家财务公司披露2003年度主要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0家财务公司;三是做好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2004年一季度,人民银行调整了117家商业银行和3家财务公司的同业拆借限额,批准了4家外资银行分行和2家中资银行一级分行成为同业拆借市场成员。 

    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部分金融市场分析 

    一、货币市场成交额快速增长 

    2004年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成交2.48万亿元,同比下降0.9%。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走势呈明显先爬高后回落态势。1月份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利率为2.43%,比上年12月份上升0.26个百分点,2月份起持续回落,3月份债券回购利率为1.93%。 

    一季度,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继续增加,累计成交4337亿元,同比增长19.4%。本季拆借市场最活跃的品种是7天品种,累计成交3028亿元,占全部拆借成交额的69.8%,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6.7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 

    从同业拆借市场资金融出、融入情况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然是最大的资金净融出部门,净融出比重同比上升较大。资金净融入方主要是证券及基金公司。 

    受春节前金融机构资金需求增大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由2003年12月份的2.17%升至2004年1月份2.38%,上升了0.21个百分点,7天品种的拆借日平均利率最高时达3.46%,为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节后因资金大量回流和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增加较多,拆借市场利率明显回落。2月份为2.24%,3月份为2.07%。 

    二、债券市场有所调整 

    (一)债券一级市场发行利率同比有所上升 

    2004年一季度,国债累计发行832亿元,同比下降12.5%,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450亿元,同比下降25%;记账式国债发行382亿元,同比增长9.1%;政策金融债累计发行600亿元,同比增长50%;企业债累计发行55亿元,同比下降15.4%。 

    一季度,国债和政策金融债发行利率均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本季发行的3年期和5年期凭证式1期国债利率比去年同期均上升0.2个百分点;国开行第2期10年期浮动利率债券利率为3.51%,比去年同期同品种利率上升0.12个百分点。 

    (二)债券市场指数有所下降 

    2004年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现券成交0.70万亿元,同比增长1.4倍。交易所国债累计成交6978亿元,同比减少41.2%。3月末,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指数收盘为97.68点,比2003年末下降1.71点。 

    今年年初以来,特别是4月份以来,交易所债券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4月3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指数收盘为92.17点,比上年末下跌7.22个点,下跌幅度为7.26%(同期银行间市场债券总指数跌幅为2.62%)。 

    三、票据市场业务在规范中稳步发展 

    2004年一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7366.1亿元,同比增长47.8%;累计票据贴现和再贴现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0.2%。3月末,已签发的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为1.3万亿元,同比增长57.2%;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余额9727亿元,同比增长50.1%。 

    四、股票市场交易活跃 

    2004年一季度股票市场交易活跃。当季,沪、深股市累计成交16416亿元,日均成交293.1亿元,同比增长均近1.5倍。其中A股累计成交16104亿元,同比增长近1.5倍;日均成交264亿元,同比增长1.3倍。 

    一季度沪、深股指在波动中上扬。上证综指在3月份最高升至1760点,为2002年以来最高;深证综指最高升至459点,为2002年11月份以来最高。3月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收盘于1742点和458点,比上年12月末分别上升245点和79点,上涨16.3%和21.1%。 

    一季度股票市场A股和H股融资同比增加较多。A股筹资(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130亿元,同比增长29.1%;H股发行筹资8.33亿美元,同比增长85.9%。本季没有可转债,去年同期发行可转债68亿元。当季股票市场累计融资199亿元,同比下降3.4%。 

    一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以贷款、股票(可流通上市股票的筹资部分)、国债和企业债这四种方式新增融入的资金总计为9733亿元(本外币合计),同比增长8%。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为93.8:3.6:0.6:2。 

    五、保险业资产增长较快,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保险资金上升较多 

    今年一季度,保险业保费收入1200亿元,同比增长5.1%,增幅同比低27.7个百分点,主要因为寿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3.9%。如果按照标准保费计算,一季度标准保费508.2亿元,同比增加100.9亿元,增幅为24.8%。一季度趸缴业务大幅减少,续期业务和新单期缴业务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4%和58.9%。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降低了保费规模,但为今后的规模增长奠定了基础。一季度,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225亿元,同比增长27%,比上年同期高6.2个百分点,继续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 

    3月末,保险公司的总资产达到998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4%,同比增长38.6%,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银行存款占总资产中比重最大,达到48.5%;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增长较快,比上年末增长30.5%,占比达到6.1%,比上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这主要由于股票市场行情向好,带动基金业绩上升,保险公司从基金投资中受益,增持动力强。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市场升息预期增强,债券市场行情下跌,国债投资占比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六、外汇市场交易量继续显著增加 

    一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继续显著增加,各币种累计成交折合美元413亿美元,同比多成交118亿美元;日均成交6.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9%。其中,美元品种成交404亿美元,日均成交6.62亿美元,同比增长37.9%。 

    第四部分宏观经济分析 

    一、全球经济复苏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体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 

    (一)2004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开局良好 

    进入2004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需求旺盛,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增强,投资活跃,进出口贸易快速反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经济恢复和增长行列。其中,美国和亚洲主要经济体增长尤其强劲。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4月最新预测,2003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3.9%,较2002年高出0.9个百分点。2003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在2002年增长3.1%的基础上继续增长4.5%。国际市场石油平均价格上涨15.8%,按出口权重计算,粮食、原材料等非能源商品价格上涨7.1%。 

    美国经济增长稳固,通货紧缩压力降低。2004年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4.2%;未经季节调整的CPI同比增长1.7%;失业率仍然处于5.6%的较高水平上。 

    欧元区经济继续缓慢复苏。2003年欧元区GDP增长0.4%,2004年一季度同比增长0.6%,消费信心指数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趋势;一季度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CPI)同比增长1.7%;但失业率仍保持8.8%高位,部分国家财政状况继续恶化。 

    日本经济稳步回升。2003年日本经济增长2.7%,2004年一季度继续稳步回升,企业开工率上升,设备订单一季度同比增长7.5%。但通货紧缩的局势没有改变,扣除新鲜食品的同比CPI一直在零左右,失业率保持在5%的水平。 

    新兴市场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强劲经济增长势头。2004年以来,亚洲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其中东盟主要四国2003年总体增长5%,今年一季度增势不减,印尼等国增长超过4%;不包括日本的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增速加快,台湾地区等部分经济体今年一季度增长达5%;拉美地区2003年总体增长1.6%,今年呈加速势头,一季度墨西哥等国同比增长超过2%。 

    (二)股票市场继续反弹 

    2004年一季度全球主要股市继续上扬。日本银行加大力度直接购买商业银行所持股票,科技股业绩增强,日经指数一季度末较2003年底上涨10%。受技术、通信等股的带动,欧元区STOXX50指数今年一季度涨幅最高点较上年末上涨7.2%,美国S&P500指数上涨4.1%,但近期涨势有所减缓。 

    (三)主要经济体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维持2003年6月以来1%的联邦基金利率;欧洲央行也继续维持2003年6月份以来2%的再融资利率;日本银行在3月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上表示,由于物价尚未从通货紧缩中摆脱出来,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季度继续维持零利率水平。英格兰银行考虑到产出增长较快和房地产市场趋热,在今年2月份将回购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4%。 

    二、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投资出现过热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但同时也出现了投资需求膨胀过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2004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处于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国内需求的增长致使进口大增,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一)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必须采取总量政策坚决遏制 

    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今年一季度表现出明显的过热迹象。一是投资增长过快。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投资已接近1992-1993年的经济过热时期。2004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比上年同期加快15.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48%,农村投资增长26%。在城镇投资项目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1%。二是新开工项目过多。全国新开工50万元以上的项目近2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31%,新开工计划总投资增长67%。三是在建规模过大。2003年在建规模已高达16万亿,相当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4万亿元的3倍。今年一季度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已高达7.2万亿元。四是投资结构不合理。某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相当严重。 

    在固定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略有启动。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与去年同期大体持平。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县及县以下增长7.6%。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分别增长10.2%和16.6%。 

    进出口强劲增长,贸易条件恶化值得关注。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达239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2%,其中出口1157亿美元,进口1241亿美元,分别增长34.1%和42.3%;累计贸易逆差84亿美元。导致我国今年一季度进出口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一是贸易条件恶化,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进口产品价格上升;二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原材料及能源紧缺,对国际商品尤其是初级产品的需求大增,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出口增速。 

    (二)经济效益有所改善,需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企业实现利润继续大幅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3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2%,新增利润719亿元。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利润均有较大增长,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新增利润最多的五个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上五个行业共新增利润387亿元,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53.8%。 

    (三)各类价格指数上升趋势明显,注重防止通货膨胀 

    CPI保持上升趋势。2004年一季度,我国CPI累计同比上涨2.8%,比上年一季度高2.3个百分点,比上年四季度高0.1个百分点。3月份CPI同比上涨3%,其中食品类影响CPI上涨2.6%,非食品类影响CPI上涨0.4%;环比CPI出现0.3%的正增长,高于过去三年3月平均-0.8%的水平。核心价格指数稳中有升。3月份扣除食品的CPI同比上涨0.5%,与上年末持平;扣除鲜菜鲜果的CPI同比上涨3.8%(鲜菜价格同比绝对下降),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3月份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继续加快,达到8%左右。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也显示,3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3%,已连续16个月上涨。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加大。判断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看价格的传导过程。价格传导过程是指价格从初级产品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产品的传导,也就是从生产价格(PPI)到消费价格(CPI)的传导。PPI的上涨虽然有可能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市场竞争加剧而被企业吸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会传导到CPI上去,如研究表明,美国PPI的上涨有50%能传导到CPI上去。因此,要密切监测价格传导过程,高度防止通货膨胀。 

    从价格的传导过程看,目前我国的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初级产品高于中间产品、中间产品又高于最终产品的特征,通货膨胀压力很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CPI的传导看,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涨幅均高于CPI的上涨。2004年一季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2%,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上涨13.8%,粮食生产价格上涨20.7%。目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总体上还未超过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不利于增加粮食供给和农民收入,需密切关注。 

    二是从工业原材料→工业品→CPI来看,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出厂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于消费资料价格。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两者之差为4.6%,大大高于上年同期1%的差额,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竞争压力增大。在工业品出厂价中,生产资料涨幅高于生活资料。今年3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1%,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仅上涨0.9%。 

    三是从进口价格→CPI看,进口价格涨幅远高于CPI。2003年进口价格上涨6.4%,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大宗原材料、能源和中间产品尤为明显,如原油上涨18.3%、铁矿砂上涨32%、金属加工机床上涨28.2%,钢材上涨6.1%,集成电路上涨15.2%。 

    三、主要产业运行正常,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2004年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比上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1.6%,比上年同期减慢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7.7%,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0.6和0.7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降低1.3个百分点。目前,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农业生产出现好势头 

    (二)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三)第三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四)行业预警:钢铁、水泥、电解铝 

    2003年,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的投资分别增长96.6%、121.9%、92.9%,2004年一季度又分别增长107.2%、101.4%、39.3%。可以预计,在建项目全部建成后,供给将大大超出市场需求,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还会加大金融风险。200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融资情况进行了一次快速调查,结果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的投资项目中,42%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其中30%直接来自银行贷款,另有12%通过企业自筹间接来自银行贷款。此外,这三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在45%以上。 

    第五部分预测和展望 

    一、2004年国际经济金融趋势展望 

    从一季度形势看,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恢复增长面将从美国和亚洲进一步扩大到欧洲、南美和非洲,全球增长速度将继续提高。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4.6%,较200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美国增长4.6%,较2003年加快1.5个百分点;欧元区增长1.7%,较2003年加快1.3个百分点;日本增长3.4%,大大高于此前预测;经济发展中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年6%的强劲增长。IMF还表示,随着国际贸易的急剧反弹,实际增长幅度还可能高于这一预期。此外,IMF和联合国均预测2004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增长将随全球经济增长面的扩大进一步加快,价格将继续上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贸易量增长6.8%,联合国预测增长7.5%。石油、粮食、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也将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需求的扩大而强劲上涨。 

    国际金融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但全球性贸易失衡加剧对长期金融稳定潜藏威胁。美国的巨额经常账户逆差和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对美元走势产生负面影响。随着经济复苏加快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部分经济体可能调高利率水平。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总体良好,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一些主要经济体可能提高利率水平,使国内外利差减小,有利于本外币政策的协调。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一是我国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加大,2003年原油、铁矿石、氧化铝、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35%、36.2%、47.6%、55.4%和68.2%。从我国资源和生产能力看,今后我国钢铁、铝、铜、石油等资源需求增加量还需要通过进口加以解决,国际市场波动对我国企业生产成本及进口总额的影响越来越大。二是2003年9月坎昆部长级会议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国的贸易政策在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可能更趋保守,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呈上升态势,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2004年我国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为经济增长率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从消费需求看,随着中央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2004年可望稳步提高,这将有助于增加消费需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一季度储蓄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0.2,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2.1。从投资需求看,目前新的投资规模依然居高不下,而投资项目一旦开工,必须完工后才能发挥全部经济效益,未完成的投资项目一般具有不可压缩的刚性,因此预计下一阶段固定资产投资仍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净出口需求看,由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原材料及能源紧缺问题突出,对国际商品尤其是初级产品的需求巨大,再加上进口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进一步取消,这些都会导致进口大增;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影响我国的出口;2004年我国净出口需求有可能进一步减弱。 

    通货膨胀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由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粮食价格预计还会进一步上升。扣除食品以外的核心CPI,上行压力主要来自居住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行压力主要来自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以及交通和通讯。目前,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比较稳定。据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31.4%的储户认为下季物价上涨将上升,60.3%的储户认为下季物价基本不变,8.3%的储户认为下季物价将下降。 

    分阶段看,GDP增长和CPI涨幅在二季度会保持比较高的水平,下半年将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受基期因素的影响,由于2003年二季度受“非典”影响GDP增长仅6.7%,2004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会比较高。考虑翘尾因素、季节因素,预计同比CPI在4月以后会有所爬升,第三季度开始回落。二是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有一个传导过程,2003年以来采取的政策措施,其效应会在2004年下半年更明显地显现出来。 

    三、稳健货币政策的近期取向:适度从紧 

    当前国民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进一步显现,有些问题还在发展。集中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和地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得到有效遏止,资源的瓶颈约束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反映在货币信贷上,是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已占全年预期目标2.6万亿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 

    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牢固树立并坚决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预计年初确定的货币信贷调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即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在2.6万亿元左右。下一阶段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但要防止急刹车,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一)适当收紧金融体系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预调和微调,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根据外汇占款等流动性增长趋势,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继续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加强再贷款、再贴现管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作用,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控制在一定水平,适当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二)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密切观察二季度物价形势变动情况,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研究运用价格杠杆等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预调和微调的最优策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赋予金融机构更大的贷款利率定价自主权,引导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货币政策导向和贷款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三)加强结构调整,防止“一刀切” 

    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投向。加大窗口指导力度,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高度重视宏观部门的行业风险提示,严格控制对国家限制行业的授信;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用好用活贷款利率上浮政策,加大对国家限制行业中技术和环保标准不高的企业的风险溢价。督促金融机构通过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合理控制资产规模扩张的速度,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水平。继续加大对农业、扩大消费、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和助学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贷款支持。 

    (四)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 

    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积极推动并加快研究通过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的措施。通过推动住房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增加债券市场交易品种,进一步推动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积极培育合格的机构投资人,发展、完善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完善债券托管和结算体系。研究引导合规资金进入股市的具体办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协调发展。 

    (五)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密切观察、分析国际收支和金融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协调本外币政策,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逐步放松外汇管制,改进现行结售汇制度,积极培育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六)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工作,推动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 

    进一步做好专项票据的发行和兑付、专项借款发放的考核工作,对达到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确保资金支持及时到位。采取有效措施,在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的同时,推动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促进农村信用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提高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货币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货币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