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商家与广告商纷纷瞄准了这一新兴的广告投放空间。打开浏览器,各种弹窗广告、悬浮广告挤满了页面的边边角角;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排行前几位的也是与此相关的各种广告推荐;刷一刷微信朋友圈,广告商又伪装成好友的样子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所夹带的虚假广告也在误导消费者,诱其上当受骗(8月20日《人民日报》)。
互联网广告所产生的效应,不只是影响到线上,还会辐射到线下,一个好的互联网广告,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可成就一个网红品牌。可在海量的互联网广告面前,不少消费者感觉无所适从。在消费前,消费者都期待广告与产品、服务质量能够货真价实,可在消费后,感觉被广告误导上当受骗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正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今年3月初对2012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47.4%的受访者直言一些互联网广告虚假宣传,制造消费陷阱。
虽然上半年全国查处的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案件数同比增长六成多,但是与公众的期待和感受相比,还远远不够。且不说还有没有被查处的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单就这些被查处的案件而言,依法处罚后这些违法者会不会变着花样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能不能起到查处一案震慑一片的效果等等。如果查处的案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互联网广告的整治就会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