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季度以来,经历了2022年权益市场震荡的基民,陆续迎来了一些基金的回本。但数据显示,回本线成了不少基金赎回的“导火索”,而一些亏损幅度较大的基金却被不断加仓,市场对基金业绩的奖惩机制在此失灵。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申赎怪相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基民长期投资理念及渠道投顾角色的双缺失
“我买基没有败绩,因为我从不清仓手中浮亏的基金。”张先生(化名)是一位自学买基金的投资者,持仓中的一些基金多年未曾解套,总持基数量超过20只。去年四季度以来,他在一只长时间浮亏的基金回本小赚之后,选择了果断卖出,并补仓了一只累计浮亏幅度15%的产品,他把这叫“取长补短”。戏剧性的是,他卖出的那只基金,随后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下大幅上涨,而补仓的那只基金没有任何起色。
类似张先生的情况并不少见。去年四季度以来,经历了2022年权益市场震荡的基民,陆续迎来了一些基金的回本。但数据显示,回本线成了不少基金赎回的“导火索”,而一些亏损幅度较大的基金却被不断加仓,市场对基金业绩的奖惩机制在此失灵。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申赎怪相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基民长期投资理念及渠道投顾角色的双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