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来经济数据明显回暖,反映感染高峰过后人们对回归正常生活的强烈愿望得以释放。但疫情的疤痕效应不容低估。仅靠市场主体自身的修复还不足于实现整体经济好转和稳就业的目标,必须用好财政货币空间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加对受疫情伤害最大的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家庭的财政补助,适当增加地方债额度支持基建投资和稳住房地产投资,都是今年扩内需稳就业的有共识的好政策选项。但笔者认为支持制造业投资是实现今年经济好转和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更重要的抓手。
首先,制造业投资约占总投资需求的三分之一,占比超过基建和房地产,是我国投资需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制造业投资回升是拉动投资需求的最直接工具。更重要的是制造业涉及1.2亿人的就业, 是我国创造正规就业机会的主力军。支持制造业投资回升也是增加正规就业机会和扩大消费的最有效手段。
其次,重振制造业是重启生产率增长引擎的关键。2011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制造业生产率远高于服务业和农业,当资金和劳动力资源涌向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即服务业)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也会逐步下滑,累及经济的长期增长。多数高收入国家都出现过服务业比重上升的现象,但我国人均GDP仅为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过早去工业化是祸不是福,会导致经济结构拉美化。因此,重振制造业,扭转经济脱实向虚的劣势是今后实现效率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的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