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初步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次,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年人年纪的增长,自身免疫力将下降,老年人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也逐渐增加,尤其是患有慢病基础疾病的老人。针对这一现状,疫苗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使人类在面对传染病的威胁时能化被动为主动,且在降低死亡率和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日,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疫苗科普知识交流会”上,深圳市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永刚主任医师介绍,人体初次感染某种细菌或病毒时,身体可能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针对细菌或病毒特异性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以抵抗感染,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记住该细菌或病毒的特异性抗原,当人体再次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时及时激活免疫反应,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疫苗则是通过模仿病原微生物初次入侵人体从而起到防护作用的一种机制。接种疫苗,可以给健康人体内输入无毒、减毒的病原体或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抗原成分,以此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免受疾病侵袭。
“人体在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会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会直接清除病原微生物,体液免疫则是免疫细胞受到刺激分泌抗体,在血液中与病原体结合,接着被排泄或者再被处理成小分子后排掉。由于抗体已经提前和病原体结合,阻挡了病原体与细胞的结合,这样人体就不会被病原体感染,如此疫苗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疾病。疫苗因预防效果明显、成本效益较高、实施操作便利等特点,被认为是目前疾病预防的最佳措施之一。”王永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