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五年验配量整体增长近1.5倍”“使用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低度近视人群中的95.1%可使视力提升至0.8及以上”……,近日《爱尔眼科角膜塑形镜临床应用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首次对角塑的应用人群特点与应用效果进行科学解读,并为家长如何正确验配角膜塑形镜提供了科学建议。
据悉,这是国内第一份角膜塑形镜大数据报告,样本覆盖中国30个省份,样本量超23万例。《报告》数据显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角膜塑形镜被广泛运用于近视防控:儿童从8岁开始配戴角膜塑形镜至18岁。对比单光镜少增长的眼轴长度可达1.23mm,这表明越早配戴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的累积获益越大。但仍有许多家长对角膜塑形镜的了解还不足。2021年,中国角膜塑形镜临床应用率仅为1.38%,远远低于2018年的中国香港(9.7%)和中国台湾(5.4%)。“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进入纵深发展阶段,角膜塑形镜是目前控制近视发展的有力武器。”国际角膜接触镜学会亚州分会荣誉主席谢培英教授指出。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蓝卫忠教授解释,“因其控制效果好,不影响颜值、运动,角膜塑形镜日益成为家长心中的‘全能高手’。”尽管目前角膜塑形镜的主要应用人群是儿童青少年,但由于角膜塑形镜除能有效控制外,也能满足白天不用戴眼镜的需求,因此也受到了一部分成年人的喜爱。《报告》数据表明,角膜塑形镜使用人群中就有9.6%为成年人。其中,低度近视人群(0-300度之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95.1%的患者在使用1个月后视力可提升至0.8及以上;即使是中度的近视人群(300-600度之间),在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也有86.7%的患者裸眼视力可提高至0.8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