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重回社区,既能解决灵活就业,还能满足群众生活便利,让百姓获得“小确幸”,让社区更有烟火气、人情味。
前两天,笔者在网上买了两条裤子,去附近商场角落一家不起眼的裁缝铺改裤脚。5平方米左右的小铺子,堆满了待改、待裁剪的衣服。听到我要改裤脚,老板娘都没有正眼看我,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一条8元、两条16元”。我随口说,“这也太贵了吧!”。对方没和我搭话,继续手上的活儿,大概意识是“爱改不改”。没办法,附近只有这一家,只能花16元了。
回到家里,岳母告诉我,这个老板娘态度差,街坊反映做工也粗糙,但不缺生意,因为周边只有这一家裁缝铺。越想越不对劲,印象中修鞋、修雨伞、修拉链,改裤脚、配钥匙等,这些“小修小补”的花费不高,到处都有,手艺也都不错。为啥大变样了呢?这可能与这些年旧城改造、创文创卫、房租上涨有关,被撵走或清理了,留下来的太少,没有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