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多地高温天气持续。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6月份以来截至24日,华北地区(京津冀鲁豫)高温日数7.9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5多。北京高温日数(9.8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河北(9.6天)和天津(7.8天)为次多。连续高温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对经济活动带来了复杂影响。因此,应及时评估相关影响,并采取应对措施。
首先,高温天气导致短期内能源需求快速增加。最直接的影响是,用电需求激增。以北京为例,据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统计,截至6月23日,北京电网负荷同比增长约30%,其中空调等降温负荷占总负荷的35%,部分区域高峰期电力供需挑战可能更大。中电联预计,2023年迎峰度夏期间,南方、华东、华中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存在电力缺口。同时,火力发电厂也会加大煤炭消耗和排放,造成环境压力。这些变化不仅导致电价上涨,影响企业和居民用电成本,还会加剧能源供应紧张,干扰经济稳定运行。
其次,高温天气对室外作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增加了中暑或热射病的风险。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6月中旬,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用人单位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和解读,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温中暑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系统谋划部署。一些地方出台了高温津贴或高温休息制度。室外作业受限会影响建筑、交通、物流、农业等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在一定时间段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