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当依靠共享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困境的上班族,在每个工作日的高峰时段,走出地铁站都能恰好能找到空余的单车时,大概率,他们会感叹自己很幸运。但可曾想过,或许是有一双“无形的手”,通过数据的排列组合,在调动着这些单车在合适的时间停放在合适的位置,等待有需要的市民。
在普陀区,这双“手”的确存在。近来,为有效解决地铁口共享单车违规停放问题,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团队通过融合区域内各地铁站口出站人流数据及各共享单车运营商的单车使用数据,经算法分析,得出了分时段分区域性的共享单车投放及管理方案,既能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又能合理分配管理人员,规范停车秩序。
而这只是普陀城运中心团队不断提升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能力、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的小小缩影。团队通过整合海量数据,搭建算法模型分析预判,让问题显露在发生前,不断提升城市运行问题预防管理能力。正如普陀区城运中心主任张军所说:“我们用科技赋能‘城市大脑’,让它真正‘思考’起来。”助力城市治理更加精细、更具前瞻性,是这支平均年龄36岁的年轻团队持续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