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我国制造业开局良好。但二季度以来,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制造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制造业PMI在2月份达到52.6%的阶段高点之后持续下行,5月份跌至48.8%;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6月份以来情况出现边际改善,6月份、7月份制造业PMI分别为49%、49.3%,连续2个月小幅回升。从细项看,新订单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反弹较明显,制造业行业景气面有所扩大,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筑底回升。
我们要正视当前面临的困难。制造业PMI仍处于收缩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处于扩张区间但有所回落;出口压力加大,新出口订单连续3个月在收缩区间;地产销售深度调整、基建投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内需指标依然偏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企业效益下降,应收账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推动制造业稳步回升,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企业降本提效、开拓挖潜,寻找更多新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政策支持,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多项政策措施,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要加强政策措施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要继续挖掘需求潜力,提高消费对工业稳增长的支撑作用。一方面,扩内需是基础和关键。今年以来服务消费恢复较快,但商品消费不及预期,对制造业带动作用减弱。最近,中央先后提出要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家居消费,具体政策陆续出台。要抓好政策落实,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和制造业恢复。我国家电更新消费潜力巨大,每年应报废家电规模据估算超过2亿台,可加快完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体系,释放群众消费需求。还要继续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加快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健康养老、智能体育产业。另一方面,外需是带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疫情期间,出口的高速增长有力支撑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增长较快,要支持企业建设海外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拓宽出口运输渠道,促进优势产品出口提升。大力开拓多元市场,推动一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项目建设和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