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线上的自动化生产机器轰鸣运转几分钟,“投喂”的原料便可“吐出”成型的产品,厂长还可实时在屏幕掌握生产进度。这是大多数人对于制造业自动化和数字化的理想。
从事手机壳制造的老邓便是其中一员。怀揣着对智能工厂的向往,2018年的一次山东游学让他当机立断重金购入一套智能化生产设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老邓形容这次转型尝试,就像“高射炮打蚊子”,太浪费了。
“设备买回来后,还要配备操作人员、找架构师写代码伺候这个东西,运行了一年,亏了至少有一千万元。”老邓调侃自己,“靠运气赚的钱,靠实力把它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