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这是我国首次以蓝皮书形式发布生态保护红线成果。蓝皮书显示,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19万平方公里,涵盖我国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治理”和“增绿”成效显著。日益严格的生态环境执法督察为保卫蓝天、碧水、净土和生物多样性作出突出贡献,基本守住了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3条红线。同时,我国绿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产品端,有3万多种代表性绿色产品,覆盖原材料到消费品供给全链条;在生产端,截至6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2021年至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8%,重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总量大幅提升。
不过,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水平仍然不太高,系统稳定性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政策方面,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规范亟待完善,环境保护督察力度有待提升;在市场方面,尚未形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格局。对此,需要稳妥施策,在划好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更要守好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