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败’的发现,不是坊间流传我在洗澡、散步、钓鱼、小便时发现的种种版本。其实,‘野败’是经过袁老师与团队数年来锲而不舍的研究和在中国各地艰苦寻找发现的。”10月11日,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座谈会和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前来参会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接受记者采访时重温杂交水稻研究往事。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水稻,改写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理论,也让他意识到存在野生的雄性不育株。
随后,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田间实际探索,袁隆平设想采取“三系法”技术路线,培育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而找到不育株是实现“三系法”技术路线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