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下旬,丰收时节。在金山区枫泾镇菖梧村,一片80亩的糯稻田边,“糯米饭糍达人”张根华拔下一支稻穗,一捻一闻:“稻粒已经饱满,就等最后的收浆了,估计10月底可以收割。”
花了28年自主研发,张根华将糯米饭糍这种最初只能手工制作的“非遗美食”带入了产业化时代。为了把控食材品质、提升成品口感,他与市农科院合作种起了“特供稻”。在不断扩大产能的同时,他又把糯米饭糍推“上线”,让这一口承载“江南情怀”的小吃走出长三角,不断开发新口味,解锁新场景,打入新目标人群。
说起糯米饭糍,可能会触动长三角地区好几代人的味蕾。作为一种“冬季限定”,最初它是用新收糯米在农村土灶上做出来的。“先煮饭,然后把糯米饭在大铁锅底部摊薄薄一层,烘烤至微微发黄,散发香气就成了。”张根华介绍道。听起来不复杂,但做糯米饭糍不仅对工具有要求,还很考验制作者的经验技巧,而且成品又极易受潮,只能随吃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