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的“艺术与科技系列展·植物智能——物种新论”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览分为邀请单元和馆藏单元,将免费展至12月22日
在展览邀请单元中,张天怡《植物智能计划》打开了“自然之印”,用超越人类本身局限的视角来思考物种关系。在她所创制的植物生态中,植物和昆虫相互帮助来抵御危机,这种互相平衡的智慧远远出现在人类发明杀虫剂之前;靳立鹏的《种子计划》则追溯了全球濒危种子的收集与活化这一网络,拜访种子科学家和育种者们,并由此重思“生态种植”这一概念;同时,艺术家与策展人对于吴其濬——中国第一位命名“植物”一词的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的重访——他在固始的东墅植物园编撰《植物名实图考》,也将这一脉络与中国传统技术史进行了重新的勾连;龙盼的《风铃》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人、植物与环境的真实关系,艺术家通过植物采矿(从富集金属的植物里回收金属)从电子垃圾污染地区的植物中提取铜,并将其制作成一颗小风铃,提示人类在土地所留下的痕迹将远远长于人类本身。
艺术家周知远则介入了微生物的生活。在作品《孢子》和《子孢》中,他将与人类医学史息息相关的青霉菌群落封印,使菌群处于休眠状态,气泡正是休眠前的生命体呼出的最后一丝空气;艺术家郝经芳和王令杰的《太阳画》则将太阳视为艺术家,通过自制的装置,在一周之中记录下其画作痕迹,这与日晷有异曲同工之妙,却跳脱了工具性;艺术家苏永健和巴瑞云的作品《当呼吸可以言语》则将人视为地球中芸芸物种中的一员,在去除语言这一人类特有的工具后,回到平等的物种视角,用最为原初的方式,来重新审视个体间沟通这一最为平常不过却又至关重要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