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是清末民初在上海兴极一时的传统木版年画,也是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发展史上最后一个繁荣阶段。”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六,静安区文化馆1号楼一楼艺术空间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亲子木版年画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家庭参加。数十位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在这里了解过年的习俗和由来,共同体验了年画的制作,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潘子龙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家庭们详细介绍了非遗木版年画的历史和不同时期木版年画的特征。他说,19世纪末,在老城厢的旧校场及北门街一带,就是现在的上海城隍庙附近,木版年画产业进入鼎盛发展。作为上海本土海派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它见证着上海开埠后的城市社会风尚与市民生活方式。
听了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木版年画。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按照传统技艺,先把墨刷在木板上,再把木板的图案拓印在红宣纸上,马上就出现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