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在中国掀起了一次科幻热潮。实际上,中国科幻的第一次热潮发生在晚清时期,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动笔写下了自己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在这些被称作科学小说的作品中,就有鲁迅先生翻译的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名著《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鲁迅先生说,“科幻之意义,既是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又是“导中国人群以行进”。他希望用科幻小说开启民智,推动国家的进步。
全球知名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在1999年创刊130周年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用以专门发表短篇科幻小说。《自然》杂志资深编辑亨利·吉在“未来”专栏创刊前言中写道:“我们用这种氛围鼓励作者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亨利·吉在这篇前言中,多次用到“好玩”“有趣”“充满乐趣”“超脱的娱乐精神”等词。《自然》杂志时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在接受采访时说:“科幻作品非常有意思,也能给人们带来灵感,而科学家应跟着创造力和想象力走。”
与《自然》杂志主张的“好玩”不同,包括晚清的第一次科幻热潮,以及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科幻热潮在内,科幻在中国社会掀起的几次热潮都承担了唤醒民众对科学的热情等特定历史使命。然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刘慈欣在《三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22年,物理学家叶哲泰年轻时陪同爱因斯坦在南京路上散步,遇到一个砸石子的小工。爱因斯坦问小工一天挣多少钱,得到的答案是“5分钱”。爱因斯坦驻足良久,默默无言。叶哲泰感叹说:“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