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松
《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生存的基本要求,它还沉淀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粽子作为中国传统节庆食物之一,千百年来历经多次演变,无论在口味、馅料,还是形状上逐渐形成了各地的特色。中山芦兜粽便是一代表,被称作“粽子界的模特”。
以大闻名的芦兜粽在外形上已不同于其他粽子,圆筒状粗如手臂,芦兜粽的形象很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包裹粽子的是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植物——芦兜。芦兜,在中医里也称橹罟子、露兜子等。最早记录于《本草纲目拾遗》果部:“出广西,大如半升碗,数十房攒聚成球,每房有缝,冬生青,至夏红熟。味甘,补脾胃,固元气,制伏亢阳,扶持衰土,壮精神,益血,宽痞,消痰,解酒毒,止酒后发渴,利头目,开心益志。”芦兜的中药价值早已体现在沙溪凉茶之中。用芦兜包粽,自然也有祛湿消滞、祛风散瘀的功效。芦兜叶蒸熟后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别样的滋味从青色的芦兜叶中渗入糯米中,滋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