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终评选片的第5年。今年进入终选的影片共有19部。我们从中选出8部影片入围最后的角逐。像往年一样,我在看完全部影片之后,会花一到两天来复盘看片笔记,想从散乱、零碎的记忆中理出某种头绪,撰写选片评语。可是,今年感觉难度比往年更大。好像是一场烧脑的拼图游戏,构件散落了一地,让你无法想象出它应有的样子。
之所以产生这种印象,我想原因就在于“一带一路”国家复杂的文化多样性。自从“一带一路”电影周开设以来,从文化呈现的复杂性和看片的理解难度上,我认为它始终是高居各影展单元之冠的。就拿今年报送影片的20多个国家来说,单从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理分布就可将其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板块。比如北线的蒙古;东线的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阿根廷、巴西等美洲国家;南线有马来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西线有哈萨克斯坦、黎巴嫩、伊朗、卡塔尔等中、西亚国家;还有苏丹、埃及、南非等非洲国家,匈牙利、罗马尼亚、希腊、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地理分布上几乎涵盖七大洲的全部范围。这些影片荟聚在一起,如同堆叠出一座巨大的海纳安德尔迷宫,既让你徜徉其中,也让你迷失归途。
在我看片时,往往会伴有不同的惊喜和发现。有的像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块新大陆,有的则像老友重逢。智利、阿根廷、英国等多国合拍的影片《殖民者》,讲的是西方列强对南美殖民的沉痛往事。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像好莱坞电影那样,把殖民者与原住民之间的文化冲突,简单化为一种非黑即白式的二元对立,而是在叙事中埋设了不同文化血缘的多重线索。既有抢占北美的老牌殖民者英国人,也有继承英国衣钵跑到南美洲疯狂扩的美国新殖民者,还有殖民者与原住民通婚所生的混血二代,以及处于殖民压迫链最底端的土著族群。这些错综复杂的血缘与文化身份,以及他们彼此间的争斗、妥协、博弈,确乎超出了我的已有知识范围,让我不得不从一个全新的、多维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思考那一段充满斑斑血泪的南美殖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