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五个财务造假典型案例,包括两个民事案例和三个刑事案例,对于证券发行人、主办券商、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等众多财务造假主体,根据各自过错予以相应刑事与民事打击。民事责任侧重救济受害人、刑事责任侧重震慑违法犯罪,民事案例与刑事案例相配合,可以更好警示相关市场主体,营造崇法守信的市场环境。
市场人士认为,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对于人民法院“惩首恶”“打帮凶”,以及以立体追责打击治理财务造假,营造资本市场良好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程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财务造假是当前资本市场乱象之一。人民法院通过运用好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职能,以及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机制建设等法院职能,综合履职,全面推进财务造假治理工作,对于有效遏制财务造假行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