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温天气,丽水缙云白岩村和前路小学里来了9位身着红马甲的大学生。他们一会儿头顶烈日外出调研,一会儿站上讲台循循善诱,颇受师生关注的是他们自创一个叫“AI丝丝”的数字人物,讲述当地引以为豪的非遗技艺故事,引得小学生们阵阵“点赞”。
这几位大学生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这是一所有着办学120多年、且以纺织学科为特色优势的学院。前路乡与这个学院多有深厚历史交织,一方面,当地非遗技艺织带是千年纺织文化的集中代表,另一方面,八十年前,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杭州甲种蚕桑学校”因抗日西迁,在前路乡停留办学直至抗日胜利。深受纺织文化和西迁精神鼓舞的纺织学子,选择在这个盛夏,组建“人间织梦家”社会实践团队,以所学所得回应时代和历史对大学生的使命要义。
期间,他们专访缙云织带非遗传承人詹丽梅,深刻了解缙云织带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文化内涵。在詹丽梅老师的工作室里,团队发现同款样品的两条织带,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上方织带“黄”字的布局跟形态要优于下方织带。据詹老师解释,缙云织带的款式设计都是依靠手艺人丰富的经验和手感,不像机器生产一样可以有图纸设计。团队表示希望能够运用如AI、PS等软件,结合现代纺织新技术辅助设计、制作,在未来让更多人了解缙云织带,让这项技艺得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