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是电力能源行业的新兴技术和组织形式,与新能源相伴而生。但通常意义上,行业内以补充大电网灵活性资源容量,来框定虚拟电厂的实际功能和业务范围。在我国“双碳”目标下,从电力系统规划和安全运行的角度,新能源的大量接入会冲击系统能量动态平衡,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电网灵活性资源都会存在结构性缺口。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电厂因其数字化、轻资产的特性,确实前景广阔。但从虚拟电厂行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如果单纯服务电网,等待政策支持,很难独立成长。特别在行业发展初期,各种政策正在推进完善,虚拟电厂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服务对象有哪些等,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
分布式光伏发展遇“拐点”
分布式光伏与集中式光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正在加速推进能源转型,新能源、特别是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正在融入传统电力体系。相较于集中式,分布式长期以来不承担辅助服务分摊责任,拥有固定上网电价,电量被保障消纳,在“权责利”对等的体系下,显得颇受“关照”。但随着分布式光伏的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已经突破250GW,占光伏总装机超过40%。单以容量计,完全可以列为系统的主力电源,因此也应承担起更多责任。《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自2024年4月1日起实行,明确了交易、并网等新要求,分布式光伏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分布式光伏,特别是其中的户用类型,正面临两个显著的发展“痛点”:其一是因电网承载能力不足,即“红区”“黄区”不断扩大,投资和并网接入受到限制;其二是分布式光伏预期将进入电力市场,收益即将发生变化,投资风险增大。分布式光伏发展关乎国家新能源发展大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对技术解决方案的需求也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