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8月22日电(林郑宏)8月21日,2024北外滩航运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发布会在上海举行。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初北平在会上表示,上海国际海事仲裁服务的发展需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大模型技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
初北平认为,中国的国际海事法律服务在内涵上应该有所发展。以英国伦敦为例,2022-2023年涉及到法律服务的雇佣人数达到36.8万人,贡献收入达到340亿英镑,年增长率超过8%。“这些贡献不只通常所指的律师和仲裁员的贡献,还包含了所有的国际海事、本地法律服务,以及非律师的收入,甚至ABS业务的贡献。”初北平说,中国海事法律服务应是一个生态圈,对于专业人士的培养不应仅限于律师或仲裁员,而是要分析中国缺乏何种人才,并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首先要注重的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初北平认为,在上海能够从事国际法律服务的律师,需要在汉语和英语之间进行无缝衔接。“这样的人才在上海海事领域数量较少,无法满足行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