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的增减总是牵动人心。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今年早稻播种面积为7132.2万亩,比上年增长0.5%。全国早稻总产量563.5亿斤,同比下降0.6%,连续4年达到560亿斤以上,总体保持了稳定。早稻减产对国内稻谷稳定供应的影响非常有限,无碍粮市稳定大局。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面积的25%,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30%,全国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水稻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按2023年产量计算,早稻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13.7%,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我国稻谷总产量常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连续多年延续产大于需的格局,稻谷库存充足,完全能够确保市场稳定供应。从全年粮食生产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分为夏粮、早稻和秋粮三季,今年夏粮增产较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稻减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从价格来看,受国内早稻减产的影响,今年早稻收购价格高开高走,但对拉动稻谷市场整体走强的作用不明显。
今年早稻减产,是气候灾害所致。早稻广泛种植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南方省份,今年多地遭遇多轮强降雨。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负责人的解读,4月中旬以后,广东等地出现多轮强降雨,早稻生长期有所推迟。6月份,湖南、江西等大部产区降雨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抽穗开花期的早稻遭遇“雨洗禾花”,且长期阴雨寡照天气不利于早稻光合作用,稻谷空粒、瘪粒增加。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导致部分低洼田块成灾或绝收,对早稻生产造成不利影响。7月份,主产区大部天气晴好光温充足,利于早稻灌浆成熟收获,一定程度弥补了前期恶劣天气对早稻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