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暗示消费者不开发票就可以优惠,结账的时候混用个人收款码……一番“暗度陈仓”,不少收入就脱离了账面,悄悄流向“暗渠”。加油站再用打了折扣的收入来缴纳税款,最终实现偷税漏税。据媒体报道,这种借助个人收款码进行“账外销售”的方式,不仅造成我国成品油领域年少征增值税保守估计超150亿元,消费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针对成品油偷漏税新痛点,严查个人收款码这个“豁口”看似是最直接的办法,但实际上在这条“揩油”的链条上,个人收款码只是其中一环。想真正断了加油站偷漏税的歪心思,还要从数据监管和创新监管手段着手,双“管”齐下,让加油站不能、也不敢逾矩。
在数据监管上,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算法,让加油站销售出的每一升油都与消费数据挂钩,一旦油量与收入出现不匹配,偷漏税违法行为自然会“浮出水面”。面对一些不合规的机构与加油站沆瀣一气,帮助隐匿收入对抗监管的棘手情况,要直接抓住链条两头,一面监管加油站的“出油量”数据,另一面将油量与移动支付机构、最终结算银行的数据挂钩,清晰掌握相关不法加油站的销售数据,才能扫除“无票油”监管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