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6日讯(记者成琪)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东北部,雍正时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成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文源”意为礼乐文明之源。《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它的编撰是当时的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分藏于“北四阁”“南三阁”中,圆明园文源阁即是“北四阁”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文源阁和藏书惨遭损毁,仅部分藏书留存于世。
2024年8月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宫门、碑亭、月台、趣亭、北院门等建筑基址以及四周围墙、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 、“玲峰”基础等附属遗存。出土铜、铁、瓷、陶、琉璃等质地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质建筑构件、琉璃质建筑构件等,其中瓷器又分为青花、粉彩、五彩等,建筑构件分有黑釉瓦件、绿釉瓦当、砖雕、铭文青砖等。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经考古发掘,文源阁遗址保存相对较好,整体布局与乾隆四十四年、光绪二十四年样式雷图基本相符,说明其自建成后,格局未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