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常佩琦)中国人民银行2月13日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设置专栏文章,详解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动态演进历程。
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灵活调整,对货币总量适度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梳理称,1998年,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取消贷款规模控制,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存款准备金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两个账户合并为一个“准备金存款”账户;二是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至8%,准备金存款账户中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金融机构自行决定;三是将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这次改革不仅健全了存款准备金的支付清算功能,也使其总量调控功能得以更好发挥,既能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深度’冻结流动性,也能迅速释放流动性以应对流动性不足。”文章指出。
文章显示,2003年9月至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3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从6%提升至20.1%,对冲了购汇投放流动性中的绝大部分,对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有效管理通胀预期起到积极作用。2013年以后,随着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趋向均衡,外汇占款渠道供给的流动性明显减少,中国人民银行先后29 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从20.1%降至6.6%,满足了银行体系长期流动性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