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网![登录] [注册]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促进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的跨越,在总结分析“十五”旅游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特制订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势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比较明显,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营、孤立作战、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外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二是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旅游外向度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2005年我省的入境游居全国第二十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九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旅游目的地产品不精,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有效宣传不够,海外知名度不高;国际航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外大的旅行社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四是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尚有一部分还明显带有事业性痕迹,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旅游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有利于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扩大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统一、开放的旅游大市场的形成,激发旅游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五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有利于保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省(区、市)都在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的构成等方面都与河南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

特别是在入境游方面具有强势地位的省市,凭借现有基础和国际交往的大通道,仍将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加上汇率调整等因素,势必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结构。推动旅游业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强省。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要,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鼓励企业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增强旅游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3.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破除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放开市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4.坚持突出特色原则。高起点规划,充分发挥河南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和潜在优势,顺应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运用先进的策划和创意,科学定位和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开发精品景区,开拓旅游市场。

    5.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接待服务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力求人文关怀、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策划设计、线路经营理念,体现人性化、个性化的自然本质色彩,营造和谐发展的旅游环境。

    6.坚持产业化组织原则。以旅游产(商)品的生产加工为中心,使营销服务、质量监控、服务设施建设组织化;以景区(点)企业为中心,使相关的旅行社、旅游饭店、导游公司及旅游管理机构组织化。培育和壮大旅游核心产业,拉长和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旅游要素的聚集,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发展战略

    1.精品名牌战略

    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融宗教文化、古都文化、祖根文化、武术文化为一体的独特优势,强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热线。在自然山水景观开发设计中,坚持“精、新、特”的旅游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提升景区品位,彰显组合效应,打造一批适应大众化旅游消费的品牌景区。

    2.外向带动战略

    大力开发具有华夏民族特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塑造鲜明的文化旅游主题,突出“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的外向带动作用和龙头地位。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国内既有的精品旅游线路和国际客源组织渠道,构建国际化的营销网络。

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大机遇,吸引国外及港、澳、台游客,实现我省入境游的前位突破。
    3.产业集聚战略

    引导旅游要素产业、相关产业向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区域和精品旅游景区聚集,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构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信息互通、功能互补,放大聚集效应,推动旅游大产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着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力争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具体目标是:

    国际旅游: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达到120万人次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达到4亿美元左右。国内旅游: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1470亿元左右。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1500亿元,相当于GDP的9%左右。

    (四)构建四大旅游产业体系一是以精品名牌旅游景区(点)为龙头的旅游核心产业体系;二是以客运、住宿、餐饮、娱乐和旅行社业为主体的旅游配套服务产业体系;

    三是以旅游商品研发、加工、销售为重点的旅游商品制造业产业体系;

    四是旅游宣传推介、信息服务、线路营销以及教育、医疗、保健、会展、体育等相关产业服务体系。

    (五)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打造一批(20个左右)精品旅游景区(点);

    培育一批(10个左右年收入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旅游骨干龙头企业;

    发展一批(3个年综合收入8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和7个年综合收入4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综合配套的旅游产业集群;

    建设一批(8大旅游商品开发系列)旅游商品研发加工基地;

    提升一批(20个左右)优秀旅游城市。

    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旅游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呼应全省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在分析“十五”旅游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想。

    一带: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

    五区: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伏牛山旅游经济区、太行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一)促进旅游与经济互动,彰显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发挥综合优势,重点发展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要围绕郑州都市圈、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突出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的旅游主题,积极开发黄河生态游和城市近郊游,加强旅游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使郑州成为全省旅游的对外开放窗口、国内外旅游首选目的地、游客集散中枢和服务中心、旅游人才开发培训基地。

进一步优化洛阳龙门景区文化自然要素,整合白马寺、关林、牡丹园、天子驾六等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完善开封古城水系,开发开封古城墙,重现宋都古韵。同时,该旅游经济带要大力发展工业观光、农业观光、科普、体育、会展等相关产业,增强对全省旅游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开发黄河滩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加快黄河两岸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视觉景观,重点发展三门峡黄河白天鹅生态苑、黄河小浪底景区、濮阳生态旅游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湿地鸟类保护区、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园等。将这一横亘中原的黄河母亲河建设成绿色生态走廊,并作为文化旅游走廊的环境辅承,勾勒出人文气息醇厚、自然生态优越的世界精品旅游带。
    (二)突出嵩山品牌优势,打造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

    要以申报嵩山、观星台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少林武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突出武术文化主题,做大做强集培训、演展、竞技为一体的武术产业。进一步美化景区生态环境,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自然意境。加大嵩山文化圈开发力度,加快寺、庙、阙、观星台、嵩阳书院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要素产业,配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成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旅游经济区域。

    (三)融合自然人文因素,提升太行山旅游经济区

    要强化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打通景区连线,着力打造以自然山水、殷商文化为主体,与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相映生辉的品牌景区,加快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勾画多种形式的旅游线路。积极开发滑翔、登山等专项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景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拉长产业链条,力争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经济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要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充实娱乐、购物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拓展伏牛山旅游经济区

    要加强旅游经济合作,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使之连线成片,形成整体合力。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促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争建设成为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功能为主,旅游产品层次分明,旅游产业链条完整,旅游经济良性循环的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区。区内中心城市和县城要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争创优秀旅游城市,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五)打造“一红一绿”胜景,开发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

    要突出“一红一绿”的主题,重点实施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工程,加快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加强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和该区域旅游经济的龙头。积极开发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营造浓郁的休闲度假氛围,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互通能力。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把该区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吸引力的山水度假旅游经济区。

    (六)开发豫东平原旅游资源,构建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主要包括许昌、周口、漯河、商丘和驻马店市的部分地区。

区内有太昊陵、老子故里、灞陵桥、春秋楼、小商桥、许慎墓、梁祝故里、李斯墓、商丘古城、燧皇陵、阏伯台、庄子墓、芒砀山汉墓群、木兰祠、应天书院、壮悔堂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古文化旅游的重点区域之一。该区要充分挖掘厚重的古文化遗存,创新展示形式和手段,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展现平原农耕文明特色,使之形成以历史文化为精髓的平原旅游经济区域。
    四、旅游产业发展任务

    (一)做大做强旅游核心产业1.培育精品,提升文化旅游业以河南厚重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遗址世界文化遗产、郑州嵩山少林寺、开封宋都古城、炎黄始祖文化广场为主体,塑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将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等河南优势文化推向世界。围绕古都、寻根、民俗、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突出项目带动,通过高品位策划,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一批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加快开发“少林禅宗”、“清明上河园”等一批实景演艺项目,增强景区吸引力和震撼力,使河南成为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入境游首选地之一。

    进一步挖掘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蕴涵,凸显宗教文化和石窟艺术,辅以名人墓园和盛唐遗风;利用少林武术的国际影响,唱响武术戏,在弘扬佛法大义的同时将武学正宗发扬光大;加快开封古城的保护开发,将现有景点统一整合起来,再现古汴京历史文化风貌;强化安阳殷墟博物苑的陈列展示功能,发掘古都文化,彰显其在考古学、建筑学、文字学上的价值和意义;加快郑州邙山始祖文化广场建设,修建千米姓氏文化长廊和历史名人碑廊,为海内外华人提供远祖溯源、姓氏寻根的人文旅游胜地。

    将太昊陵、观星台、河南博物院、老子故里、黄帝故里、

我要投稿 版权投诉
  1. 标签 旅游
  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旅游行业标签

宇博智业产业研究院

博智业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专业的市场调研、规划咨询、 IPO&募投可研 、投资咨询权威机构之一,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厦门、香港、上海···

如您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seles@yuboinfo.com,审核录用后客服人员会联系您

机构入驻请扫二维码,可申请开通机构号

Copyright © 2023 baogao.com 报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闽ICP备0900812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