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江苏省紧紧抓住全球科技资源加速流动的难得机遇,不断加强依靠科技创新调结构促转型的力度,推动了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江苏省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全年专利申请预计达21万件,专利授权达12万件,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3万亿元,增长34%。一系列数据表明,江苏科技创新能力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江苏制造”到“江苏创造”。 推进关键技术高端化。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江苏省充分运用政府科技计划引导手段,使更多的“江苏制造”转变为“江苏创造”。2010年,江苏风电装备增长100%,构建了兆瓦级整机、叶片、控制和发电机、齿轮箱及关键部件配套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风电自主装备产业链;轨道交通装备增长30%,在整车设计制造、动力牵引、门系统、信号控制及空气制动等领域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 在传统产业和加工贸易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高技术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企业成为支撑工业和外贸出口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坚持新兴产业规模化。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任务,先后实施两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速超过35%。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6大新兴产业,2010年6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在30%以上,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左右。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江苏省累计安排经费71亿元,带动社会投入800亿元,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01个,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为新的增长点,中科院“龙芯CPU”、北大“众志芯片”、清华“OLED”、小核酸等一批国家级重大成果在江苏落地生根。 注重科技人才国际化。2006年,江苏省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全省各类人才工程专项资金达60亿元,先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7000多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980个,创办各类高科技企业1000多家。 突出创新发展集约化。近年来,江苏省着力加大园区科技创新元素的注入,加快培育创新集群。新建苏州高新区光电子、苏州工业园区融合通信、无锡高新区微纳制造、常州高新区创意产业等产学研合作重大支撑平台,总投资18亿元。2010年,全省已建、在建科技企业孵化场地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301家。 从“草根企业”到“经济亮点” 截至目前,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民营科技企业的比例达到42%,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同比增幅32%。“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厅长朱克江说。 据介绍,“十一五”以来,江苏省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GDP半数以上的份额,民营科技企业更是功不可没。在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江苏上榜民营企业129家,其中民营科技企业72家,占江苏上榜民营企业的55.8%;42家上榜企业旗下的56家子公司是按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占上榜企业数的33%。 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生力军。2006年以来,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6%,占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均保持在60%左右。全省民营科技企业中,39%左右的企业都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从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50%左右的企业设有技术部门,便于吸收和消化引进新产品或新工艺;24%左右的企业建有独立的研究机构,能自主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 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在江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已占到八成以上。在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新材料产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民营科技企业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实现产值占全省的份额均超过50%;光伏、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多是由民营科技企业带动并引领的,无锡尚德、江苏远景、无锡南亚、常州亿晶、常州天合等新能源民营科技企业,都拥有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核心产品优势,产业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中国·江苏第二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日前在南京落下帷幕,会上共签订联合研发和技术引进合作项目30项,涉及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签约组建纳米、物联网、生物医药和智能电力电气等10个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这是江苏省发挥特色优势,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一次集中体现。 朱克江说:“目前,江苏省已确认的外资研发机构总数达4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设立的外资研发机构达53家,成为全省高效配置国际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就是要引导企业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使国外先进技术融入自主创新技术体系。” 江苏省明确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点领域与主攻方向。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底层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战略产品,集中资源,加强引进基础上的二次创新,加快提升主要装备的自主研发与自我配套能力。为了推动集成电路、数控装备、新型平板显示器等产业快速发展,江苏省加强了一批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发,努力在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建立了比较完整、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技术体系。 为了加强消化吸收新的科技成果,江苏省强化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对引进的具有明确消化吸收再创新目标的关键技术的二次创新。同时充分运用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企业对引进生产线中的核心制造装备和关键控制系统等的消化吸收,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难点、要点。 加快推动国外技术的本土化和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是江苏省科技部门形成的共识。为此,江苏积极鼓励外资企业在江苏省设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兴办和本土企业联合的外资研发机构、从事原创性研发活动的外资独立研发机构、有外籍人士常驻江苏的外资研发机构。同时,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了解国际市场技术供给和转移渠道,利用国外优势资源就地消化、吸收,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自主创新。
来源:江苏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