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楼阁、远山近水、奇珍异兽、温婉仕女……大千世界的点滴被浓缩在了玻璃的背后,经过时间的沉淀,焕发出更为动人的光泽,这项特殊的绘画艺术就是玻璃画。玻璃画是宁海当地自清末以来工艺美术匠人们的独特艺术,曾流行于宁海北乡一带。玻璃画技艺用笔先后与常规相反,需要在玻璃上反向书写作画,难度较大。从历史遗存来看,宁海现存的玻璃画最早的是晚清留下的作品,当时主要用在娶亲花轿的门面装饰上。因其独特的光泽度和色彩,一度风靡国内外。县级玻璃画技艺非遗传承人戴新国子承父艺,与玻璃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如今市场衰落,面临失传。他希望通过尝试创新,激发这门古老工艺的生命力,继续传承下去。 1 玻璃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既要会画,又要懂雕。18世纪,玻璃画从意大利传入中国,最早作为宫廷画收藏,图案多以山水、花鸟、走兽为主,因为色彩鲜艳,逐渐成为有钱人家生活中的装饰品,后来慢慢融入到民间重要的婚庆物品中。戴新国的老家在西店镇团堧村。团堧村靠海,自古航帮海运商贾较多,交通便捷,透明平板玻璃使用较早,据说都在广州洋货行购买,由于应用范围较小,会玻璃画的人并不多。在整个宁海,就属戴家最为有名。“这门技艺是从我太公那一辈传下来的,父亲认为不能失传,就让我好好学。” 也许是骨子里传下来的天赋,他从小就对画画和写字钟爱有加,每当父亲在雕花或绘画时,他总会在一旁默默看着描上几笔。1968年,初中毕业后,他正式开始随父学艺,“当时手工艺人是一门很吃香的职业,梦想就是成为一个‘大师傅’,带一群徒弟。”于是,朱金木雕、彩绘、漆器、玻璃画……父亲倾囊相授,戴新国细细揣摩。“那时候年纪小,精力好像都用不完,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提高技艺上。”广泛的学习,为他日后博采众长、创作精品打下了良好基础。 继承了匠人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逐渐的,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戴新国已经成了西店及奉化南面村镇小有名气的手工艺人。恰逢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在奉化举办,经人推荐,他被奉化二轻局与工艺美术厂特聘为技术师傅。一开始的工作与玻璃画并没有关系,主要是做竹雕,戴新国接到的任务是雕螃蟹,为了呈现出活灵活现的效果,他自掏腰包,买了5只蟹,天天观察,一个月后交出了一个完美的作品。深厚的功底,纯熟的技术,立刻令所有人对这个年轻的小伙刮目相看。正是这次机缘,戴新国留在了奉化,被二轻局招为正式职工。也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平台造就了他与玻璃画之间剪不断的缘分。 2 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出口贸易站到了经济发展的风口浪尖,大批外贸公司涌现。因生产需求,奉化葛岙乡新办了一个工艺美术厂,戴新国被分配到新厂当技术指导。当时玻璃画出口紧俏,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与上海常熟路古玩仓库的负责人找了过来,希望他们制作仿古玻璃画,戴新国作为厂内唯一懂得这门技艺的带头人,收了20多个徒弟,开始批量生产。“绘制玻璃画全靠手工,那时需求量大,订单有时还来不及做,利润很好。”了解到玻璃画拥有巨大市场,不久之后,1984年,戴新国回到西店老家,创办起西店镇工艺美术厂(2001年更名为宁波美宇艺术品有限公司),自己生产玻璃画对外出口。
“玻璃画是正面看的,所以这种技法要求画师在玻璃的反面作画。不但造型上要反着画,着色时也要反着着色。”戴新国指着他工作台上一幅还在制作中的玻璃画说。记者定睛一看,画面上的福禄寿三星色彩鲜艳,神态灵动,就是缺少了一些细节。正想询问时,戴新国把玻璃翻了过来,原来这才是玻璃画的正面,较之反面,画面线条更加流畅、层次更加清晰,三星的胡须、服饰花纹等勾勒鲜明,更显慈眉善目,仙骨翩然。 对此,戴新国有一套自己的技巧,先作彩绘草图、覆一张透明纸,勾出画面线条、落款书法印章等,取已构线透明纸后面,覆上薄型透明平板玻璃,开始作画。着色顺序与常规画、笔法倒置,先水彩勾勒线条,再油彩加溶剂调和着色,不同颜色交接处必须细心描绘,免得两色溶渗混沌不清。色彩浓淡明暗对比,选用软性笔描画颜色穿透来调节色调。 “这就是我所说的反着着色,最前面看到的色彩是要最后涂的,色彩越丰富,技巧越艰难。”戴新国说,因此,做玻璃画除要具备美术功底之外,还必须掌握透色技法,透色时机要根据底色厚薄溶剂用量,甚至湿度和气候条件灵活掌控。由于草图与画面有玻璃相隔,会产生视距差和折射现象,如画丝绒毛、毛发等用笔0.1毫米以下的细线条时,必须精确无误,这就全凭功夫了。 另外,玻璃上所上的颜色不容易干透,只有等色彩干透以后才可以上第二遍颜色,这也导致作画时间相对漫长。玻璃上的颜料干起来特别慢,比传统的古典油画还要慢。因此要等上两三天,干了再来一遍,还着不了急。层次越多,时间越长。普普通通的一件作品,可能就需要一个月左右。 玻璃画的鼎盛时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玻璃画的装饰从窗花、花轿延引到立屏、挂屏、摆屏和家具装饰构件上,由于色彩鲜艳、立体感强、表现形式较为新颖,而且题材主要是寓意吉祥的花鸟、人物、山水、走兽,比较贴近百姓的生活,因此大受欢迎。 1986年,戴新国制作的清代仕女图作为宁波市地方特色产品到北京参展,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此后,他的“霞光万里松鹤延年”玻璃画作品被宁波市政府赠送给德国亚琛市政府市议会,也赢得了国外领导人及友人的赞誉。厂内的玻璃画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经济效益可观,一时风头无两。1988年,作为业内领先人物的戴新国受邀起草出台省级玻璃画优质产品标准法规文件并实施。 机遇必然伴随着挑战。随着玻璃画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大,不少人也投身该行业。“大概在1990年左右,西店一带很多人效仿办玻璃画厂,但是大多数对这门技艺不太熟悉。”戴新国说,这种手工艺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无法在短时间速成,因此厂内培养出的技术骨干徒弟都成了“香饽饽”,一些企业出高价聘请,人才就流动到了其他地方。 缺乏技术含量、参差不齐的同质化产品,使玻璃画行业的价格、质量都开始下降,再加上整个市场环境变化,各种形式的装饰画增多,丝网印刷的普及又使玻璃画失去其特有的艺术风格,玻璃画已不复昔日的辉煌。“说到底这是一门手工艺,需要极强的耐心和专注力,浮躁的市场环境,让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使这门技艺走下坡路。” 许多后来兴起的玻璃画厂家纷纷倒闭,严峻的市场氛围,使戴新国开始思索如何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经过一番探讨研究,戴新国把注意力放到了女性人手一个的首饰盒上,在盒子上面镶上玻璃画是不是会更加美观?首饰盒一般都比较小巧精致,绘上复杂的图案难度更大,戴新国耐心研究,不断改进,设计开发了100余款新产品,终于大获成功,得到外观专利50余款,获得首届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大奖赛二等奖,其中美国其他外观设计专利2项。2006年获宁海县专利示范企业称号。2011年至2014年获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2枚、铜奖1枚。 4 1953年出生的戴新国已迈入高龄,公司交给了儿子打理。有了闲余时间的他开始思考起如何将玻璃画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以前是父艺子传,到戴新国这一代曾授徒100余名,但由于市场经济步伐加快,着眼当下的经济利益,学徒都以“艺术人才”身份从事其他行业,玻璃画艺术一度跌入谷底,面临失传危机,全县仅有西店一片零星还有几个会的。 “我们传授年轻人一门手艺,他们大多是指望着靠这门手艺养家的,现在传统技艺难以传承归根结底是很少人用,没有经济效益。”戴新国说。《南方文摘》发表的一篇《奇妙的清代玻璃画》让他重新看到了市场,文中提到,玻璃画目前在收藏市场上价格高企,2007年伦敦苏富比举行老玻璃画专场拍卖会,其中一对描绘清代富贵人家生活场景的玻璃画,配有精美的框架,成交价达到了18万英镑。近年来,在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地区,近代玻璃画收藏也在升温。很多老玻璃画的图案都蕴涵着浓郁的民俗风情,但由于容易破碎,难保存,存世量越来越少,其价格也在不断上升。“这说明玻璃画具有一定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于是,在成功申报了县级非遗项目之后,戴新国重抓品牌、创作精品,“做玻璃画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沉下心来,我现在在做一些尝试,设计一些新的产品,将玻璃画制作技艺拓展到一些新的领域,趁着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我要继续发展这门技艺。”如今,戴新国的儿子戴菘延正在跟着他进行学习,此外,戴新国还计划高薪回聘几个技术精湛的原学徒,增添新设备,扩大工作场所和工作台、展示厅,研发新项目,提高产品质量。明年起,他准备带着玻璃画作品参展广交会和其他全国大型艺术品展览,举办相应的宣传画展,向社会各界推广这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