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践行“三严三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中,遵义市生态休闲观光产业方兴未艾,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
亮点效应凸显 观光产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销售、创业就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业,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农民收入增长,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个性化服务的新产业。
据《人民日报》和《人民论坛》联合问卷调查显示:当前59.3%的人认为干部的干事环境变好了,50.3%的人认为干群关系改善了,51.7%的人感觉干部的为民意识增强了。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大力发展观光产业、精准扶贫、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小康进程。远近闻名的遵义市观光产业示范园——“台湾村”,位于遵义县三岔镇2014年8月投入使用,是一个典型的绿色化、信息化、城镇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了观光生态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教育服务等产业,已投资3.7亿元建成规范化面积2000多亩,受益村民1000多户,受益人口14000多人,年实现经济收入15000多万元,2015上半年村民纯收12800元,比上年增长18.6%,美丽和谐的新农村让广大村民增强了发展信心。在“台湾村”的引领下,该县枫香镇花茂村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现有42家乡村旅馆、10户农家乐,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该村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948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7.62%,近10年村内矛盾纠纷调解率100%,村民对发展的满意率98%以上,习总书记2015年6月16日视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遵义市中部县(区)已建成观光产业示范点80多个,培育了新型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等新产业,整合农村土地25.8万亩,共受益人口180多万人,2014年观光产业园区村民收入比上年增长16%以上,今年上半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湄潭县核桃坝村2014年有优质茶园11400亩,成为户均10亩生态茶叶的专业村,人均优质茶园3.27亩,该村茶园面积30亩以上大户85户,从事茶叶加工、销售、服务人员占总人口88.6%,预计全村2014年综合产值12213万元,其中二、三产业可实现产值9970万元占81.6%;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80元比上年增长13.6%,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荣誉,成为中组部指定的村干部培训基地,现已培训省内外村干部400余场8500多人次。与此同时,湄潭县茶山坡樱花园,已建成樱花与茶叶相伴的休闲观光一体园区1200亩,2015年观赏月接待省内外游客5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3亿元,促进了该县旅游业快速发展。凤冈县田坝村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和村庄美化,2014年森林覆盖率达86%以上,该村成功入选全省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重点旅游景区、100个示范小城镇,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贵州最美茶乡等称号,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880元,比上年增长13.9%,村民雷明模5.5亩生态优质茶园实现收入4.2万元,预计2015上半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6.5%以上。汇川区已建旅游观光产业示范区20个,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已形成高坪镇生态观光园、水果基地、泗渡生态产业园旅游观光带,该区立足娄山关风景区和中国古军事城堡海龙屯、杨氏古墓群,拟投资2亿多元建设260公里山地户外运动健身旅游经济大项目,以此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大跨越,预计可受益60多个村居和社区共90万人以上。高坪镇双江社区大坡村民组的牡丹园800余亩,种植牡丹花450亩、精品水果350亩,园内牡丹花每亩能产150斤榨油籽,用于制茶的花朵2.4万多,预计产值60万元以上。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再到牡丹园打工,可解决稳定就业1500人左右,每年人均可增收2万元以上。位于正安县安场镇石井村的天缘观光生态园占地70余亩,已建成水果、花卉、蔬菜大棚120个,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预计2015年可接待游客1.58万人次以上,销售自产优质草莓5万公斤以上,解决村民动态就业180人左右,可创造综合收入1500万元以上。目前,遵义市已种植优质核桃11.144万亩,覆盖71个乡镇223个村2.05万农户;完成人工种草31728亩,建成圈舍42948平方米,投放畜禽2.8万个羊单位;完成精品水果种植9560亩;完成蔬菜产业带10590亩;建设中药材基地3万亩、脱毒马铃薯示范基地1.4万亩、新建改造油茶林2万亩。优质茶园基地、金银花基地、花卉苗圃、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园区等观光产业,加快了经济提质增效和全面小康步伐,受益人口700万人以上,凸显了遵义在同步建成全面小康进程中,观光产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潜力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