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废旧农膜污染日益显现,作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副产品”,这种农村“白色污染”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现在,我省有关方面正通过各种办法,力争探索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模式。 在广河县东明废旧农膜回收厂门前,十余辆农用三轮车一字排开,等待办理废旧农膜回收手续,领取补贴。 “今年,我开始回收废旧农膜。今天一共运了496公斤废旧农膜,除土后有282公斤,每公斤回收价格1.2元,我可以得到338元。”拿着刚到手的废旧农膜回收款,广河县城关乡牟家窑村村民马石四坐在农用三轮车上说。 “我们县每年农膜使用量在2000吨到2200吨左右。以前,农民在春秋两季覆膜时,往往将废旧农膜扯下,有的焚烧,有的就扔在田间地头,还有的甚至埋在耕地里,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广河县农业局局长马荣说,“2011年,我们县采取财政补贴、企业回收模式,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回收,当年就回收废旧农膜850吨。到去年,全县一共回收了1700吨。” 省级财政投入与县级财政配套的模式,为广河这样的贫困县提供了废旧农膜回收的资金。而广河县通过企业回收的废旧农膜在经过净化处理后,会被运往榆中县一家回收企业,再次处理、折价后换成新农膜返还给广河县,补贴给农民。这样,农民除交售废旧农膜收入外还可以得到新农膜补贴,交售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以去年为例,广河县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了85%。 就这样,大量的废旧农膜经输送带进入破碎机后,开始冲洗揉搓、粉碎甩干,旋即被输送至高温熔化箱变成液体,再经冷却塔进行冷淬——“浴火重生”后,废旧地膜变身为聚乙烯高压PE颗粒,成为铝塑板等建材原料,从而实现了回收再利用。
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回收的模式,我省农村“白色污染”正逐步得到治理。 在环县,为鼓励农民回收地里的废旧农膜,企业按每吨300元的价格收购外,还在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的支持下,每吨再奖励给农民200元。同时还根据农民拉运农膜的远近,每吨再补助农民100元至300元不等的交通补助。 在定西市,安定区、通渭县、临洮县、陇西县和岷县等5县区都实施了农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新建回收网点18处,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为了将塑料农膜的使用与回收纳入轨道,2013年年底,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除对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膜质量标准严格限定外,同时声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属于微利行业,具有公益性质,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活动。 为将废旧塑料农膜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我省通过各项专项补助资金的带动,在全省已建立200多家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设立回收网点1000多处,并要求享受省级资金扶持的回收企业实行乡、村包片回收,尽量减少“白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