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县运漕镇杨柳圩堤防管护工作纪实
圩堤是防洪的屏障。安徽省含山县运漕镇四周环水,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长达54公里的外围堤防,被全镇人民誉为“生命线”、“救生圈”,做好堤防管护工作,显得犹为重要。近年来,该镇坚持“科学决策,标本兼治”的“两个注重”,突出崩、塌、溃、灾“四防”和组织保障、清障治理、外坡护石、内坡填塘、堤防除蚁及水系治理“六到位”,堤防管护工作有声有色。 注重科学决策,组织保障到位 运漕镇地处含山县最南端,与芜湖市的无为县,马鞍山市的和县一衣带水,是一个既有高岗,又有低宕,高处易旱,低田易涝的丘陵圩区。全镇辖杨柳圩、叮当圩一大一小两个圩口,其中的杨柳圩,拥有4.5万多人口和5.8万亩耕地,是含山县的第一大圩。1999年至2004年期间,含山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铸杨柳铁圩”,全镇外围堤防按照高程13.5米,顶宽7米,设计为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外围堤防全面加高、全线培厚。 杨柳圩堤防达标整治后,运漕镇党委、政府就把堤防管护作为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中的主要抓手,成立了杨柳圩圩堤管护领导组,镇政府主要负责人领衔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各村(社区)也成立了“一把手”担任第一责任人的组织机构,形成了立体化、网络化的联动机制,使堤防管护工作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此基础上,该镇还抓住每年汛期所暴露的堤防问题,从县内外请来专家学者,会同镇水利技术人员和堤防管护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一起,对外围堤防进行地毯式把脉“会诊”,对堤防上所出现的蚁害、内塌、外崩、渗漏等诸多潜在威胁,分别研究、制定方案,分步实施,堤防管护工作科学、合理、准确、有效。 注重标本兼治,清障治理到位 堤防管护,人人有责。堤防上的杂草杂树、乱堆乱搭,既影响交通,又掩藏隐患,对管护、安全都十分不利。为了使堤防上的障碍物得到彻底清除,运漕镇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将54公里长的外围堤防,按照村级区划位置,分设8个堤段,由8个村分别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措施。该镇为根治堤防上杂物泛滥的现状,自2009年起,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用3年时间,按照“公里定补”,第1年1500元,第二年1000元,第3年500元的办法,全面清除堤防上的乱堆乱搭。他们还在每年汛期来临前,采取人工清障和喷洒化学农药的方法,前后两次,集中人力、物力对堤防上的杂草杂树进行清理。2011年7月初,该镇就曾发动过一次最大规模堤防的清障活动。全镇共发动劳力2万多人次,清除堤防内坡丛生的杂草达60多万平方米。尤其是当年草龙塘4000多米长的堤段,为解决这片杂草茂盛,人畜无法通行的难题,他们从太湖山林场请来专家队伍进行攻坚。那一年,他们治了标。此后,每年都要安排部署8个村,集中人力、物力,开展4次集中清障,露头就打,长治久安,努力把杂草掩盖堤防渗漏等各种险情暴露在萌芽状态,清除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本的目的。 防“崩”:外坡护石到位 外坡砌石保护,可以提高堤防的消浪防冲能力,避免圩堤受风击浪打而流失泥土,造成外坡崩岸的险情。运漕镇自2007年至今,每年冬春水利兴修之际,都要选择2至3段外坡顶浪迎冲的堤防,实施砌护。 2011年11月下旬,该镇对黄墩大桥至小王圩电站1300米堤段实施了外坡砌护。他们从安徽鸿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请来专业的施工队伍,投入了6500多吨石料,先将堤防外坡杂草除尽,削成平整的坡面,将砼基做至8.5米高程,再按30公分厚度,1:2.5的坡度标准,将石坡砌至11米高程。2012年冬,他们又按照这样的方法,对潘桥村西荷塘长约1200米的迎浪堤段,由30多名施工人员,每天工作11个小时,于当年春节前完成砌护。 据初步统计:该镇自2007年至今,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外坡砌护7个堤段,总长达9000多米。 防“塌”:内坡填塘到位 杨柳圩的堤防内侧,原本就有近百个龙塘。堤防加固期间所取的235万土方,几乎全部取自堤内,不仅增加了龙塘的数量,而且使过去的龙塘加深,有的龙塘最深处可达3—5米。堤防加高,虽然抵御洪水,但基础不牢,一不小心,同样可以毁堤成灾。2010年的主汛期,牛屯河程渡、张杨两堤段和裕溪河新港、新丰两堤段就出现过多处内坡塌方。 “填塘固基”,从那年起,就在镇党委、政府一班人中形成了共识。他们下大决心,一方面加大镇级财力投入,一方面争取上级的项目扶持,同时,积极沟通村、组、农户,妥善处理所填塘口在水产养殖、村庄用水等事务中的各类矛盾,精心谋划填塘后的水系配套,细心解决填塘复垦土地的分配方案。自2010年至今,该镇从外地招投标引进了专业施工队伍,对三台的张杨、潘桥的中小尹、黄墩的大圩湾、新丰的草龙塘、庙赵的东方圩等34口深沟大塘,实施了吹填,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填塘土方120多万方,新造良田1200多亩。此举既增强了大堤的抗洪能力,又疏浚了河道,提升了抗洪防旱的效率,还增加了耕地面积,支撑了全镇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我们“填塘固基”一举三得的做法,被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防“溃”:堤防剿蚁到位 “千里大堤,溃于蚁穴”这个道理,人人知晓。运漕镇更是如此。2010年汛期,四周环水的杨柳圩堤防多处出现险情,仅内坡散浸、渗漏就多达27处,长度累计2000多米。汛期结束后,镇党委、政府为了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从巢湖市白蚁防治技术服务部请来“专家”,会同镇水利技术人员,对堤防进行联查“会诊”,锁定并标注了34处堤防蚁害的所在位置。 运漕镇掘除堤防蚁害的工作起步于1994年。那一年,他们在金郑沙塘埂上,挖除了一窝一王两后的特大土栖白蚁巢穴。此后多年,这处堤防再也没有让人担心过。他们饱尝过堤防除蚁的甜头,对被确定的白蚁活动堤段,下决心彻底掘除。他们从2010年10月份开始到次年的3月中旬,累计投入10万多元,动用劳力2000多人次,挖掘土方4000多方,对涉及对潘桥村小黄堤段、新海村杨尾巴堤段和三台、黄墩、前进、庙赵、新丰等7个村的34处白蚁危害堤段,全面掘除,活捉蚁王、蚁后,并用氯丹乳剂药杀蚁巢蚁道。运漕镇全力以赴,剿杀34处堤防蚁害的做法,曾被《中国水利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防“灾”:水系治理到位 运漕镇堤防管护工作,在成立组织,制定预案,落实清障、护坡、填塘、除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之余,借力于农业综合开发,对内圩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自2008年至今,全镇共改造了堤防上的27座涵闸,新增了7座排涝电站,清理了200多条内圩水系,做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洪能挡,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堤防管护后的有效作用。2009年7月初,该镇连续36小时内降雨197毫米,潘桥村有名的低洼地——乌龟宕,因为水系治理及时,水稻、棉花没有受到丝毫的涝灾,全镇村民对此赞不绝口。 该镇在堤防管护工作中,还运用灌浆的办法,在汛期经常渗漏,又找不出其它原因的堤段,按照每隔5米钻1个6米深孔,再用黄土加水,经机器碾碎,加入玻璃水,搅拌成粘浆后,用压力机压入孔内,借以封堵堤身内部的毛细通道,达到堵塞渗漏,加固堤防的目的。自2010年至今,该镇已在大圩湾和三台沙滩等5处共3000多米长的堤段上,实施了堤防灌浆加固工程。此外,他们还计划用6年的时间,将全镇外围堤防堤段全部建成水泥路或砂石路,便于防汛抢险,也便于堤防管护。目前,此项工作已连续3年,全镇54公里的堤防,已有五分之三实现了水泥路或砂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