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蓓
21支残膜回收机组在田间各显身手,残留地膜被迅速搂起打成捆,回收残膜能力最强的机组,不仅获得了奖金,还收获了随之而来的订单和潜在客户——一直以来,农田残留地膜治理都是难以根治的“老大难”问题,而近日轮台县的这场农田残膜机械回收大比武,以奖促优的正向激励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农田白色污染治理课。
攻克农田残膜治理这一难题,固然需要法规制度的监管约束,但也必须正视客观因素造成的困难。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的好处,对于地处干旱区的新疆来说毋庸多言,但多年来重使用、轻回收,残留在农田中的地膜破坏了土壤环境、导致作物减产、污染农村环境,产生的种种问题不可轻视。虽然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和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都认识到了残留地膜导致的危害,各地也积极响应自治区号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2年,新疆农田残膜回收率已达81%。但目前,我区农田白色污染治理仍然存在成本高、机械清理效果不理想、残膜回收再利用难度大等现实问题,难以实现更进一步的突破。顽疾之所以难根治,往往有多重复杂因素的叠加。而通过正向激励机制将正面行为不断强化,能够在多重复杂因素中激活主观能动性,为解决问题寻找到突破口。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正是地方职能部门瞄准问题和困难,以正向激励机制推动问题解决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