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惠农区的企业车间里,一场“师带徒”的技能接力正在火热进行中。老师傅“手把手”传授操作技巧,青年职工专注记录操作要点,师徒结对的身影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惠农区依托“区域化 网格化”产改工作模式,启动“石”百千万师带徒行动,通过精准施策、创新机制,让技能传承有路径、人才成长有支撑,实现职工技能与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我们的目标是计划通过3年时间让3000名以上职工通过‘石’百千万师带徒行动实现技能素质提升。”惠农区总工会副主席冯万里介绍,为让行动落地见效,惠农区为企业量身定制“三阶段培养法”,即“新手期”“成长期“”成熟期”,每个阶段设置明确的技能提升目标与计划,确保培养目标与企业战略同频共振。通过“石”百千万师带徒行动,培育20家以上“师带徒优秀企业”,选树100名“带教名师”,组织300名高技能人才参与带徒,覆盖惠农区90%的规模企业,推动3000名以上职工实现技能素质提升或岗位、等级晋升。目前,各企业已陆续建立师带徒方案、协议等,为技能传承筑牢制度根基。
同时,打破传统带教模式,实施“双向选择 双向评估”机制,由徒弟按需“点单”,师傅依能“接单”,精准匹配让带教效果更高效。截至目前,惠农区已完成1026对师徒结对,覆盖38家企业,“技术能手”变为“带教导师”,越来越多职工在“手把手”的教学中实现从“会操作”到“懂原理”的跨越。
走进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分公司,映入眼帘的“师带徒”成果展示墙上,一张张技能成果提升对比表格外醒目。作为惠农区重点培育的“师带徒优秀企业”,该公司通过“导师月度评估 季度技能考核”机制,让带教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此外,惠农区从各级劳模、工匠中选拔的50名技术骨干,用精湛技艺为新职工铺路,成为技能传承的“领头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建军带出的12名徒弟,如今都成了车间技术骨干;冀瑞峰大师工作室通过“师带徒”攻克3项生产难题,为企业年节约成本超百万元。
“电弧要稳,运条速度保持均匀……”在惠农区焊工技能竞赛现场,现场评委的指导让参赛职工受益匪浅。今年以来,惠农区已举办焊工、电工等技能竞赛12场次,800余名职工同台竞技,在比拼中锤炼本领。除了以赛促学之外,专项培训同样给力。惠农区依托宁夏恒力钢丝绳有限公司的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惠农区举办的2025年金属材丝拉拔工技师培训班正在进行,65名学员将在8月迎来理论与实操的综合考核。“从‘初级工’到‘技师’,‘师带徒’让我们少走了至少3年弯路。”学员的感慨,道出了技能提升的获得感。
如今,在惠农区,“师带徒”已从简单的技能传授,升级为人才培育的生态链。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职工实现了成长,这场跨越代际的技能传承,为惠农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记者 周旭 马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