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有数不清的实验瓶,其中一些装着一种白色物质,看上去像结成块状的糖,定睛细看才发现,这是各种形状的骨块,有条形的、楔形的、梭形的骨块,还有圆锥形的骨棒,以及一颗一颗的松质骨粒等……
这些带有活性因子的“人工骨”材料,可以因材施“料”,为不同部位的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按原状完成“人骨拼图”。26日,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市科技奖励项目单上,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这个“载生长因子(rhBMP-2)高活性骨修复体的创制及临床应用”项目,由名校、名医院、创业企业等单位历经20余年多学科联合攻关,创新了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骨修复临床难题。
目前,项目组研发的相关产品已在全国800余家医院累计使用超过 30万例,显著降低了病患的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动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及相关产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