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也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晴雨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9%,增速比全国投资低4.2个百分点;今年1月份至4月份民间投资增长0.4%,比全国投资低4.3个百分点。尽管当前经济恢复态势良好,先后出台了诸多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但民间投资增速仍处于低位运行,应引起充分重视。
近年来,民间投资增速放缓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形成的。直观看,民间投资增长低主要是受占比较大的房地产投资拖累所致。但也应看到,1月份至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6%,私营企业则下降22.5%,显示出民企效益下滑较快。投资是长期性、风险性决策,当面临需求不足、盈利预期下降、融资困难、转型顾虑等问题时,通常会对投资信心形成冲击。总体看,当前外部环境严峻复杂,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部分民企较为困难,存在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现象。故而,需要兼顾当前和长远,将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从扩大内需、宣传引导、拓宽空间、要素保障等角度注入确定性,用好市场办法和改革举措,让民间资本形成稳定且良好的预期。
保持政策连续性协调性,持续扩大内需,确保中长期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通常需求不足会影响民企盈利能力和投资预期,故应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考虑“十四五”国内外形势,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将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相比很多国家不乐观的复苏前景和政策空间制约,中国更有条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今后一段时期仍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关键作用,保持政策连续性协调性、增强有效性针对性,避免出台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