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区域供需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潜在隐患。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6802号建议的答复时明确,相关部门将结合全国粮食生产供需格局变化,统筹研究完善全国粮食生产区划分和调整。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我国现在的粮食生产布局是2003年至2004年确立的。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区域划分,以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粮库存等为指标,将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自治区)确定为主产区;粮食调入量较大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省(直辖市)为主销区;山西、广西、贵州、云南、重庆、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要稳定并逐步增加粮食生产;主销区要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保证必要的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稳定粮食产需平衡的局面。
在人多地少的国情粮情下,我国确立了13个粮食主产区,有利于集聚资源要素加大对主产区投入,不断提升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13个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以上,挑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梁。但是,粮食供需区域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粮食主产区的增产能力基本逼近极限,增产难度越来越大。完善粮食生产布局,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