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在深圳市南山区召开,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在会上表示:“电化学流体电池因规模化、时长灵活、安全、无地域限制,适合于尝试大规模储能。目前突破流体电池技术的瓶颈,是抢抓储能产业的关键。”
据赵天寿介绍,太阳能和风能在目前的能源结构中只占4%,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太阳能和风能的占比要提升至60%,这就意味着风能光能的装机容量要达到50亿千瓦。但风能光能本身是不稳定的,因而储能的需求巨大,储能装机如果是按照20%~50%配储能的话,需要10亿至20亿千瓦的储能装机容量,这大于目前的煤电发电总量,所以储能将成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会在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的要求非常多,也非常苛刻,需要安全的储能装置,要求低成本、规模化、高效率、长寿命,而且对于材料和装置本身需要没有地域和资源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