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3日举行的2023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发布的2023外滩绿色金融报告《中国转型金融发展研究》(下称《报告》)称,碳排放总量目标、时间表、路线图要清晰化,立足“1+N”政策体系,将未来若干年的动态目标具体化。早期目标不宜过于激进,需保持GDP合理增长,以便为净零排放投资筹集必要的储蓄,并增加就业。
转型金融的概念最早由OECD于2019年3月提出,指支持经济主体向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转型的金融活动。202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参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基础上,充分吸收国际转型金融标准的共识,兼顾本国实际,牵头组建4个工作组,确定了转型金融标准的显著贡献原则、先进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持续监管原则、简便易行原则、动态性原则,并形成了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4个行业的标准初稿。
《报告》称,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转型中的公正性挑战逐渐凸显。一是绿色转型、经济增长和就业改善的多重目标挑战。二是我国部分区域和行业受低碳转型冲击较大。三是脆弱性群体可能过度承担转型成本。我国的一些小微企业主、再就业较困难者、低收入家庭等脆弱性群体,可能因经济状况较差、转型能力不足等原因,承担更多的转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