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麦(油)后棉现蕾-成铃-吐絮”三集中“质产协同栽培技术”应用现场测产观摩与座谈会在江苏召开。国家棉花产业体系、农业农村部农技推广中心以及项目组领导专家先后观摩了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安丰镇小麦后棉花和盐城市大丰区稻麦原种场盐碱地大麦与油菜后棉花技术应用现场,专家组对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团队麦(油)后“三集中”质产协同栽培技术应用成果进行验收,在前茬小麦、油菜分别达到477.3kg/亩、253.7kg/亩的示范地进行现场估产,八五折籽棉产量分别达到357.9kg/亩、343.4kg/亩。
如何解决粮棉争地矛盾,实现麦(油)后棉花轻简高效栽培和产量品质协同提升?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团队负责人周治国教授介绍,团队立足于植棉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生产方向,提出了解决麦(油)后棉量低质劣问题的技术路径,推出了麦(油)后棉集中成铃-吐絮质产协同“生育调控、株型调控、养分调控”核心调控技术,表示麦(油)后棉籽棉产量4500kg·hm-2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长江流域棉区近10年来示范的攻关成效显著。周治国强调,该技术2013年始在江苏棉区集成应用,开创了长江流域棉区机械采收的先河,其后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推广,使得麦(油)后棉避开了病虫害高发期,实现减肥20%以上,且棉花质产协同提高。
全国农技中心经作处副处长陈常兵充分肯定了技术的先进性,并以该技术推广成效为切入点,鼓励各位专家加强交流、精诚合作,充分发挥棉花先锋作物优势,向生态脆弱区要土地,助力恢复内地植棉面积,稳定我国棉花种植区域“三足鼎立”均衡发展局面,为稳定国家棉花生产贡献技术力量。